《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43节

作者: 陈禹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05-11 20:35:36

  心理关羽44
  曹操痛快淋漓击溃刘备,并挟攻克荆襄九郡之威,挥师南指,想要一举征服东吴,统一中国。
  东吴孙权,继位不久,毫无战争经验,一时慌了手脚。手下文武,分成战和两派,争执不下。孙权浑没主意。
  刘备军师诸葛亮趁机赶赴东吴,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孙权,刘孙联手抗曹。诸葛亮也暂留东吴,协助周瑜出谋划策。

  诸葛亮多次贡献奇谋,引起了周瑜的嫉妒之心。
  妒嫉就是对他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成就和自我对比后产生的一种认知不协调。那么,妒嫉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妒嫉的万恶之源在于“自我服务偏见”。
  前面已经说过,“自我服务偏见”的具体表现是“人人高于平均水平”。这是就整体而言的。对某一个特定的个体来说,“人人高于平均水平”就是“自己高于平均水平”了。
  个体之间也是存在优劣差异的,对某些明显表现出比较优势的个体来说,“自己高于平均水平”就会非常自然地逐渐演化为“老子天下第一”。活在这种美好幻觉之中,心情当然是非常爽快的。
  但是,突然有一天,情况发生了变化,种种迹象表明,竟然还有别的个体强过自己,老子不再是天下第一了,这是非常沉重的一个打击。这就会造成内心的认知不协调。第一感觉就是用“不相信”来调节内心的不平衡。但“不相信”的有效期很短暂,如果其他优秀个体继续保持良好的表现,就只能“不得不相信”。

  而这种“不得不相信”是非常痛苦的。如果不加以协调,是无法达致内心平衡的。从而,“基本归因错误”就登场了。
  通过把其他个体的优异表现归结于身世显赫、容貌出众、运气奇佳等外部不可控因素,而把自己的成就归结为自身努力、自我奋斗以取得平衡感。
  但如果这一招还不能解决问题,内心的心理机制就会出现两极分化。
  一种是将其他个体神化,通过将其排除出“人类”的范畴,和自己区别开来。人怎么能跟神相提并论呢?这样一想,也就心安理得接受别人比自己优秀的现实了。
  另外一种则是妒嫉。妒嫉就是要通过种种贬损手段来弱化、否定其他个体的优秀表现,来达致自己内心的平衡。妒嫉到极点,甚至会以消灭其他个体的物理性存在为手段来满足自己。这是通过将对手排除出“活人”的行列来和自己区别开来。死人和活人还有什么可比性呢?
  崇拜和妒嫉就是同一棵树上的两个枝丫。面对同一个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鲁肃表现出了崇拜,周瑜表现出了妒嫉。
  崇拜往往是两个个体相差实在太远造成的,而妒嫉则在两个个体差距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产生。
  周瑜容貌英俊,少年得志,武略出众,且有精通音乐,的确也是一个很难得的奇才。但是,当他看到诸葛亮比他年轻,另有一种帅气,更要命的是在智谋上颇胜一筹,这就使得周瑜选择走向了妒嫉,而不是像鲁肃那样走向崇拜。

  妒嫉就像一颗恶毒的种子,往往会结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恶毒百倍千倍的果实。一个雄才大略,足智多谋的人当然是善于给他人制造妒嫉的,但如果其不能很好地消除妒嫉、应对妒嫉,那么必定会死于妒嫉。
  心理学家看到这一幕,对孔明的安危深感担忧。
  再说刘备思念孔明,更担心他看到东吴孙权的实力转换门庭,不肯再辅助自己。因此遣糜竺,带上礼物,前往探问孔明消息。
  糜竺以友军犒劳慰问的名义来见周瑜。寒暄完毕,糜竺提出要与孔明相见,周瑜以军务繁忙为由婉言谢绝。糜竺不甘心,再次提出要求。这却给周瑜提供了一个打击孔明的大好良机。
  周瑜提出,自己本来应该回访刘备以表谢意,但现在大敌当前,军情紧急,片刻不能轻离前线,只好请刘备前来相聚一番,到时再请诸葛亮一并会面。

  按照互惠原理,刘备派遣使者前来慰问,周瑜应该礼尚往来,进行回访。而且,刘备的地位与周瑜的上司孙权相当,高过周瑜,周瑜就不能再派使者回访,只能亲自回访,才算得上是符合礼数。但周瑜竟然提出,再请刘备亲自前来会晤,一般而言,是不符合情理的。但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周瑜巧借形势,倒也合情合理,无可指摘。
  周瑜的这一招,叫做“找借口”,是反制“互惠原理”的另一种好方法。
  前面刘延在面对关羽的时候,用过“装可怜”的办法。“装可怜”在是找不到其他有力的借口时,只好把自己打扮成弱势群体,以反制“互惠原理”的一种做法。
  但周瑜此刻正好有着非常好的借口(或理由)——大敌当前,军情紧急,不可擅离,来为自己提供支撑。孙刘既然联手,那么共同目标就是一致的。当前要务就是抗击曹操。以此为出发点,提出的一切要求都是合理的。
  糜竺答应回报刘备。
  鲁肃看不懂周瑜要做什么,就出来发问:“你把刘备请来干什么?”
  周瑜本来的想法是“釜底抽薪”,杀了刘备,让孔明无主可投。但这种阴暗心理如果不糊上一层光明正大的包装,是难见天日的。所以周瑜说:“刘备也是一个枭雄,如果不早点除去,将来必定会成为东吴的大患。我这可不是出于私心,实在是为了国家着想啊。”
  当前正是刘孙双方开展战略合作的紧要关头,刘备作为一方的首脑,周瑜作为另一方的主将,本来应该是同心协力,一致抗曹的,周瑜为什么会说出这番不识大体,不符形势的话来呢?
  这次合作,明面上是孙刘两大集团联合,实际上却是一个人和一个集团的联合。这个人就是诸葛亮,这个集团就是东吴。刘备本就只有数千人马,又刚刚被曹操击溃,蜗居江夏,即使加上刘琦的人马,也不过数万,而且处于观望状态,根本不具备和孙权谈合作的基本前提。刘备这边出力的只有跨江而来的诸葛亮一人。周瑜并非傻子,这其中的轻重缓急看得很清楚。杀了刘备,对所谓的“孙刘联合抗曹”基本没什么影响,或者说影响不会太大。

  但对诸葛亮来说,情况就不妙了。他足智多谋,周瑜要害他,一时半会也得不了手。周瑜把刘备请来,予以加害,就容易多了。一旦刘备被杀,诸葛亮的境地就非常尴尬。再好的谋士也是需要有一个明主平台的。
  所以,周瑜明着是要杀刘备,暗着是要害诸葛亮。
  鲁肃是个忠厚之人,所以对周瑜的做法进行了劝阻。鲁肃又是个软弱之人,所以对周瑜的做法劝阻不了。
  周瑜和部下约定,伏下五十名刀斧手,刘备一至,只等他掷杯为号,就出来将刘备斩为肉酱。
  刘备听了糜竺汇报,当即吩咐收拾快船,立即赴会。刘备一穷二白,得了诸葛亮,如获至宝,唯恐他立场不坚,见了家底殷实的孙大户,“弃暗投明”,也唯恐孙权了解孔明高能,着意拉拢,挖了自己墙角。此刻诸葛亮之兄诸葛瑾正在孙权手下效力,兄弟之情也是孙权可利用的手段。种种因素,让刘备寝食难安,恨不得立即见到诸葛亮,将其带回身边。
  关羽却劝谏说:“大哥,你不可轻易前往。听说周瑜是个足智多谋之士,这次聚会孔明也没有信息传来,恐怕其中有诈啊!”
  经历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资源。关羽过五关的时候,就差点吃了卞喜的苦头,所以他第一反应就是“其中有诈”。但刘备根本没考虑到周瑜可能包藏祸心,去意甚坚,。

  经历也会带给人信心。关羽说:“既然兄长一定要去,那么我陪你去。”
  经过卞喜“调教”,关羽掌握了赴“恶宴”的应对技巧。其关键就是控制住“宴主”,只要不让“宴主”脱身,必报平安。
  张飞也要同去,刘备说:“你和子龙守家,我只和云长去便可。”
  当下,关羽扮成刘备贴身亲随,另带随从二十余人,飞舟赴会。
  周瑜大喜,心想刘备这次可入我圈套了。宾主把酒言欢,酒酣面热之际,周瑜站起身来,正待掷下酒杯,转身就走,猛然瞥见刘备身后站着一个红脸大汉,面目威严,眼光炯炯,全神戒备,不由一愣,急问刘备道:“这是何人?”
  刘备呵呵一笑,说:“这是我二弟关羽关云长啊。”
  周瑜大惊:“莫非是斩颜良文丑的关羽?”
  刘备道:“正是,正是。”
  周瑜顿时惊出一身冷汗,暗叫幸运,刚才没有把酒杯掷下地去。当时信息的传播手段远没有现代发达,关羽的威名已经渐渐传开,但亲眼见过他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周瑜也万万没有想到,关羽侍兄竟然会如此之尊重。作为刘备旗下首席大将,既然出席这样的宴会,必然也是座上之宾,哪里会想到关羽竟然不吃不喝,心甘情愿地给刘备当一个亲随小卒呢?

  周瑜看形势算是快的。今日之会,如果他真的掷杯为号,即便刘备被杀,以关羽之神威,他自己也难逃关羽之手。这样的形势就成了两败俱伤,而这显然是违背东吴和孙权的根本利益的。权衡得失,周瑜立即改变了主意。
  可见,权威的光环作用是无处不在的。
  宾主再度把盏,宴会的气氛回归正常。刘备想请诸葛亮相见,周瑜却推说诸葛亮另有要事在身,只待破曹之后再会。
  刘备心中怏怏不乐,忐忑不安。关羽则恐迟则有变,目示刘备离开。
  刘备来到船边,没想到孔明早已候在此处。刘备大喜,急问归期。孔明说:“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必然回归,可教赵云驾小舟于南岸边等候,切记勿误。”

  刘备得了准信,安心离开。
  此后,诸葛亮和周瑜连施妙计,巧借东风,火烧赤壁,将曹操的百万大军烧得鬼哭狼嚎,一败涂地。
  周瑜见孔明功成,更加嫉妒,唯恐日后难以控制,欲加杀害,却哪料诸葛亮早已想好脱身之策,顺利且及时回到刘备营中,点兵遣将,要趁曹操兵败之际,抢在东吴之前下手,为刘备赢取安身立命之地。
  ××××××××××××××××××××××××××

  心理学家感悟:重要的不是停止制造妒嫉,而是如何妙对妒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