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功臣》
第28节

作者: 振古如兹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邦也没有强留,就是彼此心照不宣。封侯时,刘邦让他自择三万户,或许有试探张良到底有无野心的一层,张良则明确表示自己只有忠心。对刘邦这样的人只有空话不行,必须拿出行动来。张良的行动就是不做官、也不要三万户。
  在和平时期,三位顶级功臣中,刘邦继续保持信任、真正保持信任的唯有张良。而进入和平时期,张良和萧何、韩信最主要的不同,就是既不做官、也不要三万户,就是主动退居没有造反能力的地步。一念及此,就会感觉更加走近了刘邦君臣,他们的面目也更加清晰。
  当时人物中,张良曾经反反复复纵横中原。笔者专为整理了其一生主要足迹,贴在下边,以飨读者。
  张良一生主要足迹

  ⑴少年时从被秦占领后的韩国京城新郑向东出发→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⑵西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⑶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得遇黄石公赠《太公兵法》→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拜良为厩将→⑷建议项梁册封公子成为韩王,作为韩国司徒和韩王成一起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⑸带领自己的部队追随刘邦进军关中→辅助刘邦下武关、蓝田,占领咸阳→⑹送刘邦入汉中,建议烧绝栈道→⑺向东回到韩国→⑻项羽因张良追随刘邦而不许韩王成留在韩国,张良遂东赴彭城,忽悠项羽兴兵击齐→⑼自己西行归汉、来到关中→⑽辅助刘邦指挥汉军东出关中、合诸侯、占领彭城→⑾汉军大败,随刘邦逃往下邑→辅助刘邦带领汉军在中原和楚军对峙→⑿前往齐地册封韩信为齐王→建议刘邦明确韩信、彭越封地→⒀垓下大战中建议四面楚歌→⒁跟随刘邦平定鲁地→在洛阳肯定娄敬定都长安的建议→⒂和刘邦一起来到临时首都栎阳→称病闭门不出年余→⒃在洛阳帮助刘邦平息汉军将领群体性耦语事件→⒄在长安帮助吕后兄妹稳定刘盈太子之位→代理太子少傅→重新闭门不出→刘盈继位后,被吕后强令进食,但一般仍不参与朝政→⒅出使齐国册封刘襄为第二代齐王→惠帝七年去世。

  张良一生,在中原大地上来来往往18次。便是在两千年之后,这样的人可能也不是太多。
  这是个真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物。他一生历经战国、秦、张楚、西汉四朝,又历经韩恒惠王、韩王安、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陈胜、秦嘉和景驹、项梁和怀王、项羽和怀王、韩王成、韩王信、刘邦、惠帝刘盈和吕后共十二代、十五位君王。(说张良行万里路是有根据的,读万卷书是估计;直接的根据肯定没有,间接的根据也不敢说有——当时除秦皇朝朝廷之外,其余各级官府和民间社会还有没有万卷书都很难说。)

  秦汉之际人物中,政治头脑最清醒的可能就是张良了。他在汉军决策层中的作用,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就政治倾向而言,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坚持实行军功爵制、坚持以功劳行田宅。他一定明白,只有对秦皇朝的仇恨、没有以功劳行田宅,很难推翻秦皇朝。后世如果以行封建还是行郡县来区分人物政治倾向,他无疑是站在封建一边的。
  对于这个问题,后世已经僵化成为进步与落后问题了,在当时只是利益问题。当然,是最基本的利益问题,是人人都想有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张良曾经领有、曾经失去,又决心夺回,有深刻的切身体会,又见多识广、勘透人心,凡是有可能动摇这个基本政策的,都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反对。在刘邦身边的汉军文臣武将中,张良自始至终旗帜鲜明坚持实行军功爵制、坚持以功劳行田宅、坚持分封。也许,只有他知道,刘邦一直怀疑他是为了自己能有一份领地领民。而让他自择三万户,背后的潜台词其实就是:你不是一直想要吗?都在这儿了,自己挑吧。

  张良如果真的自择了三万户,刘邦应该也会真的赐封。但那同时意味着什么?就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了。
  所以,张良拒绝了三万户。
  张良,为了兑现军功爵制、为了维护功臣集团利益而付出了重大牺牲。
  刘邦,可能到这个时候才真正相信了张良。
  日期:2021-04-19 18:51:46
  24 大策略家的策略
  =============

  自垓下胜利、刘邦称帝、来到临时首都洛阳,这是张良第一次出现在汉军将领面前。(本小节引文出自《史记》、《汉书》张良传记的不一一加注。)
  刘邦和张良来到南宫和北宫之间的天桥上,居高临下,观察耦语的群体。
  这是跟着他们出生入死打江山的群体,绝大多数是认识的,有些甚至很熟悉。虽然有段距离,但隔空相对、一览无余,刘邦知道大家能够看见他,大家也知道他能够看见大家。
  可大家并不避讳他们的皇帝,更没有人准备走开,依然继续耦语。有些人不卑不亢地看上来,还有些人甚至故意摆出一副挑衅的姿态。和后世类似场面最重要的不同是,皇帝出现了,并没有人望风而拜,更没有人山呼万岁,若在后世都可谓大不敬。
  皇帝这个东西,须得自动下跪、衷心崇拜、无限热爱才好使。西汉这个时候的人们,显然尚未达到这个程度。这就使得刘皇帝很为难。
  如果将这个场面想象成为一幅油画,可以提名为《僵持》。一般所谓僵持是两怕,他们双方恰恰是两不怕、谁也不怕谁。
  他们要干什么呢?!刘邦问。
  谋反!张良毫不避讳地回答:
  陛下与此属共取天下,今已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爱,所诛皆平生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为不足用遍封,而恐以过失及诛,故相聚谋反耳。
  当年大家一起打天下,现在您当了皇帝,赐封的都是原来关系好的,诛杀的都是原来有仇有怨的。根据摸底统计、按照军功爵制测算,全天下土地已经不够兑现全军将士功劳。大家担心您借口既往过失杀人。这么多年在一起,谁没点过失呢?所以一起讨论准备造反。

  这便是古代史上第一流大策略家的风采。绝非逢君之恶,更绝非拍马逢迎,而是出以公心、直言相告,是面对面批评皇帝。这自然是极而言之。但如果不是功成身退在先,张良此刻还能不能如此一针见血、毫无避讳、极而言之呢?这极有可能真的就是张良主动功成身退的原因。反过来又说明,张良在汉军中的地位绝非仅仅是料敌如神,在内部事务上能够出以公心、匡正刘邦的失误可能更重要,颇有古大臣之风。(倘若在后世历代皇朝,尤其是明清两朝,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还会不会有张良这样的大臣来讲这样一番话呢?便是有人不计成败利钝讲出来,又会是什么结果?皇帝是接受建议的可能性大?还是追查到底的可能性大?)

  这里的“所诛皆平生仇怨”、“以过失及诛”只是没有点名而已,但话是讲在当面的,所指何人,说话的明白,听话的也明白。虽然没有直接点名,却是第一次有人当面指出对韩信的处置已经导致功臣人人自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