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功臣》
第40节

作者: 振古如兹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于这样地位的人物,是她的独立决定还是刘邦在背后操纵?夫妻之间的事情,别人很难说得清楚,何况后人!但封侯的权力绝对属于皇帝;乐说事后被封为慎阳侯应该是刘邦的决定,也就是刘邦对韩信之死的真实态度。且这仅仅是对告发者的赏赐,对决定处死者、自己的皇后,皇帝是否也会有所赏赐呢?这有点涉嫌阴谋论了。笔者不赞成动辄以阴谋论猜度古人,好像古人全都是阴谋家。若是,他们的后人又该如何呢?

  吕雉获悉韩信谋反的时间应该是汉十一年正月。她的第一反应是,把人抓来杀了。她极有可能已经这样决定了,只是在派人前往捉拿的时候才想到,“恐其党不就”。韩信及其党羽、家人不就范怎么办?或是奉命捉拿韩信的官员提出了这个假设。这也说明,刘邦留在长安、守卫皇宫的部队并不多,面对韩信的家人并没有必胜把握,又说明韩信利用官徒奴的方案如果能够付诸实施、成功概率还是很高的。

  吕雉决策的一般特点是,自己想不出多少办法来,但知道让别人想办法。这次找的是萧何。萧何对她相当于父执,实际地位又高于她,不知她用什么办法请出了萧何。后来有出戏写这一段,说是刘邦出征时将斩蛇剑留给了她作为授权标志。这有点以元明清的皇权猜度汉唐宋的皇帝了,当时的皇帝本人尚且没有偌大权威,留把剑未见得有用。
  萧何和韩信的关系非同一般。他可能是第一个听韩信讲述胸中韬略的,可能也是第一个明白韩信乃帅才而非将才的,所以直接建议刘邦拜为统帅诸将的大将军,所以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萧何最少是用了两天时间才将韩信追回来。在当时汉中的地理条件下,那是非同一般的不辞劳苦,也因此使刘邦相信了韩信的才能,韩信也因此从一个尚未显露出任何特殊才能的中下级军官一步登上拜将坛成为汉军前敌总指挥、前方统帅。

  萧何对韩信是非同一般的恩主,韩信对萧何的大恩也是念念不忘。西汉丞相在皇帝面前有制度性的独立权力,并非唯命是从的马仔,堂堂丞相不可能因为皇后相请就帮着她杀诸侯王,更何况是名震天下的韩信。但《史记》、《汉书》都是这般记载,说吕雉“乃与萧相国谋”,其中缘由——萧何为何成为同谋——难以确认。
  萧何对付韩信的办法是,“诈令人从帝所来,称豨已破,群臣皆贺”。谎称有人从邯郸前线回来报捷,说汉军已经击败陈豨,吕后准备大宴群臣、庆贺胜利,请韩信赴宴。
  这办法听起来很不错,其实根本不可行。刘邦在朝,韩信尚且长期不朝、不从;刘邦不在,他怎么可能去捧这个场?!
  吕雉可能根本就没有考虑可行不可行。如同所有蛮横而无能的君主一样,无论大臣提出什么办法,都是请大臣自己兑现。
  真正的大人物处理具体问题,往往反应慢。自从坐镇关中,萧何就相当于安西都护、陕甘总督、西北局书记,已经很少处理具体事务。可能到这个时候他才明白过来,请他想办法只是托词;不论他想什么办法,最终是必须得负责把韩信弄到宫里来、送到刀下来。这不就是逼着他杀韩信吗?!
  丞相大人无可奈何了。自从韩信出事,他就担心会有麻烦,却没有想到居然是得亲自参与杀人。当然,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和韩信联手,轻松控制关中、颠覆汉朝。他或是没有想到,或是想到了、感觉风险很大且不可控。最大的可能是想到了、又感觉有点像是自己推翻自己、否定自己的一生功业。
  对于这件事情,后世长期、普遍难以理解,于是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无奈感叹。问题可能是长期、普遍把萧何成就韩信的动机搞错了,包括韩信自己;以为萧何推荐韩信是为了人才,包括韩信也以为是为了自己。实事求是、从当时的形势出发,推荐韩信是为了汉军摆脱困局,摆脱困局是为了和项羽争天下。为什么把这个动机搞错?后世下意识地以为江山是刘邦一个人的,真正为江山着急的自然只有刘邦一个人。但萧何显然以为这江山也是自己的,推荐韩信是为了夺取政权,参与杀害韩信是为了巩固政权。萧丞相不糊涂,糊涂的是后人。当然,他肯定不赞同他杀,他有的是杀人之外的办法,只是事已至此,无可奈何。

  萧丞相,终于还是乘着他的牛车向淮阴侯府邸而去。
  日期:2021-05-04 11:15:55
  37 萧何出面(2)
  ============
  汉初丞相乘牛车,并不是全部汉军、整个西汉范围内已经找不到可供丞相乘用的几匹马,而是长期战争马匹损耗本就严重,楚汉战争中汉军又建立了汉军车骑,萧何只得把马匹全部收拢起来,以保证前方需要。自己乘用的可能也一并送往前方了,乘牛车主要是一种政治姿态,是表忠心。自楚汉战争初期汉军大败彭城开始,刘邦对他就一再表示怀疑,他也不得不一再表示忠心。但以参与杀人表忠心,这还是第一次。

  离开长乐宫,拐上后来称为朱雀大街的天街,驶往淮阴侯的府邸。
  丞相的牛车一如既往的缓慢而威严,车上的丞相却前所未有的心潮澎湃。牛蹄叩击着夯实过的黄土路面,发出沉重而悠长的声音,每一下都像叩击着丞相的心。
  仅凭皇后、一个吕雉,是否就能将堂堂丞相、名闻天下的萧何逼到如此地步?后世历代皇朝可能,西汉则不可能。这可以肯定是韩信之死当中的一个问题。刘邦出发之前应该给吕雉留下了足以使萧何就范的办法。这也就意味着,韩信之死,有可能是刘邦临行之前、面对韩信拒不随军的时候就已经推演过的事情。
  韩信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可能一般。在项羽帐下、他已经是项羽身边的执戟郎中;在刘邦帐下,曾有萧何、夏侯婴多次推荐,长期不能崭露头角可能就是因此。成为淮阴侯、身居长安,身边没有了成建制的、高水平的大夫、郎中,许多具体事情就得亲自办理了,就很容易出疏漏。由于自己的疏漏、也由于吕雉接报之后行动迅速,有人举报这件事情他可能一直不知情,甚至有可能是萧何上门的一瞬间才意识到。如果事先知道,以他的性格,既然已经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不会束手就擒。

  可当萧何上门的时候,除了束手就擒,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
  韩信对萧何始终抱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乍一见萧何上门,自然是本能的亲切、喜悦。可丞相大人却是来动员他出席庆功宴的,说虽然在病中,还是勉强去一下好。他已经长期不参与朝廷的各种公开活动,刘邦其实是默许了的。且丞相亲自上门相请,意味着必须去。实质而言,他是朝廷时时提防的对象;体制而言,不过是百余列侯之一、在朝中没有任何职务、并不重要,有什么事情必须他到场呢?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来,他立即就肯定了。

  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丞相亲自上门相请是个明确信号——丞相已经加入了吕雉的壁垒。他要面对的已经不只是皇宫、吕雉,而是丞相、朝廷,直接的是丞相长期经营的关中,间接的是天下。如果手中能有几万兵马,他并不在乎天下、更不在乎关中,也不在乎有没有后方供给兵员、粮草。楚汉战争时,萧何供给的只是刘邦所部,他手下的人马,从几万至几十万,都是他自己解决,也始终不是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兵员粮草,还谈何指挥千军万马?!但这都需要兵马、时间,哪怕是一两万人或三五千人也行,哪怕是三五天或半天也行。现在是刻不容缓、间不容发。他相信,丞相不是一个人来的。战争需要知己知彼。长期的战争,养成了分析判断对手决策的习惯。一旦站在对手的立场上、一旦设身处地为吕后想一想,他就完全释然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