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的圣域》
第47节

作者: 刘云哲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为了赔罪,林力将自己碗中的牛肉悉数挑拣,趁夏云不备,偷偷塞进了她的面里。
  “呃,希望不要恶心到她。”为了减少嫌疑,他故意大口吃面,声音呼啦呼啦。
  老板娘笑靥如花,“这就对了嘛,这么可爱的女朋友,可要好好珍惜啊。”

  夏云跟着说,“我可是为了你才报的拉萨,要真考不上,你得负责。”
  林力感恩戴德,“放心,肯定能考上的,我家宝贝这么聪明。”
  夏云白了他一眼。
  俩人还真是天生一对,犹豫纠结的样子不相伯仲。

  但至少,她还是做好了毕业留在拉萨的准备,也算是遵守了先前约定的“面包协议”,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嘛。
  “那你到底还去不去养牛了?”夏云问。
  “今年肯定不去了,往后不好说。”林力说完,又觉得不妥,“应该不去了,乡里工作都不好干,何况村里呢。”
  光是语言沟通就造成了诸多不便,藏语学习虽然如期开展,效果始终不够明显。
  “要是我们都回内地谋生呢?”夏云大胆的建议让林力惊掉下巴。

  “回去干什么?打工么?”
  “反正我考不上就回去。”夏云手上的小布丁正在悄然融化,这样的论断难免再起波折。
  “考不上还有下一批嘛,你总念叨有意义吗?”
  夏云一口小布丁泡在嘴里,阳光依旧曝晒,她眨巴着水灵灵的大眼睛,半晌才说,“你那点工资真要养我,够啊?”
  现在看来,人都是自私的,就算如何恩爱有加、举案齐眉、山盟海誓,在面临人生抉择时,还是会大打折扣。
  “所以我得去烧香拜佛了?”

  夏云不以为然,“能考上固然好,烧香拜佛有用的话,你也可以试试。”
  为了阻止冲突爆发,她刻意摆出鬼脸,还挤出一些微笑。
  “后来,是唯一一个不用任何修饰、途径、苦痛就能轻易概括我们不愿改变,却又已经面目全非了的词,后来的我们,是现在、以前的我们无从探知的;后来的我们,走着陌生的路,经历着悲欢离合的新故事;后来的我们,大概不会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了吧。”林力引经据典。
  5月末,续霍村牦牛养殖场扩建项目终于动工,看着一车车材料及一拨拨工人,达瓦的心情激动喜悦,甚至食欲大增。
  现有的十几头牛,已陆续寄养在了群众家。
  寄养,即是将村里的牛暂时交由群众喂养,并签订合同,每天根据寄养数量给予群众一定补贴。

  根据项目设计,建成投产后的养殖场将实现年出栏牦牛300头,存栏500头,是现有养殖规模的几十倍。
  “师傅,施工过程中能不能尽量使用我们村的劳动力?”达瓦找到施工现场负责人,说明来意。
  “当然可以,但恐怕只能当小工,技术工嘛……”他欲言又止。
  达瓦心领神会,“这个就算让我们干,也干不来啊。”他爽朗地笑。
  “那大概能解决多少人就近务工呢?每天工资有多少?”
  “这不好承诺,工资的话,小工100多吧。”

  “100多?那是多少呢?101也是100多,199也是嘛。”
  俩人礼貌而不失尴尬地彼此客套了一番,最后议定先期带动10人务工,每人每天120元。
  “这个只是预估,具体价格得老板定,你也知道,我只是负责现场施工的。”
  “理解理解,可以的话您也帮忙说说,能再加点最好。”达瓦说完,马上折返村委会,村里的富余劳动力不少,但外出务工者寥寥无几,往根里说,还是思想不够解放,“宁肯放牛晒太阳,绝不外出谋发展”,这是村里的“懒”症,得治!
  村两委干部很快被召集了起来,达瓦直奔主题,“虽然现在只能解决10人务工,但好歹在家门口,就近就便务工一定要宣传到位。”他强调。
  村书记旺堆一面用牛毛不停地搓着绳子,一面若有所思地发言,“现在正是放牧的黄金时节,怕是不一定找得到人。”
  “放牛一天能收入多少?”达瓦问。
  大家不作声,但心里清楚,传统放牧已延续了不知多少年,就像内地北方种小麦、南方种稻谷一般,农忙时节,哪里有人愿意务工呢?
  这种思维,不仅深深扎根在群众思想中,村两委干部同样身陷误区。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了,大家可以看看,咱们村里谁家靠传统放牧致富了?再想想村里的几个外出经商的中年人,这么鲜活的例子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要切实解放思想,外面的世界并不是洪水猛兽,要逐步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只有‘走出去’,才能‘富起来’,只有‘富起来’才能‘走得远’,何况现在不用‘走出去’就有活干,凡事开头难,我们得抓住机遇,只要现在有人去,大家看到好处,就会主动参与,对,村两委干部要带头,凡是家里有富余劳动力的,必须去务工。”

  达瓦的“命令”得到了有效落实,第二天,除村两委干部家属外,另有十余人愿意在牛场务工。
  “达瓦书记,一天120还是少了点,能不能跟工地老板说说。”村书记旺堆走到达瓦身旁,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在村里威望极高,这般提议也着实代表了很多群众的真实想法。
  他接着说,“要是工钱高点,还有很多人也想去呢!”
  达瓦当然想尽力争取,为群众谋福利时刻让他牵挂。
  但施工现场负责人的话已经毫无周旋余地,他马上想到了书记刘强。
  “对,书记开口应该更管用,好歹也是‘一乡之主’嘛。”
  拨通电话,达瓦直抒胸臆,刘强并没有感到意外,实际上,这样的事更像是意料之中。
  “感觉你也该打电话了,施工过程中少不了用本地工人,怎么样,有多少群众愿意去?”
  达瓦愣了一下,“书记,我已经跟施工现场负责人初步沟通了,他答应解决10人务工,工资120每天,村里目前有17人愿意去,但还是觉得工钱少了点。”

  “你是希望我去做做工作。”
  “对,我这人直言直语,再说毕竟人微言轻嘛。”
  “这可不对,我们都是正科级干部。”刘强略带戏谑,随即话锋急转,“这是个好事,你能把工作干在前面,我们肯定鼎力支持。”
  达瓦心里有了底,但他清楚,120元不算少了,这种“家门口”的活,不能简单用行业标准衡量。
  当然,要是能再添点自然是极好的。
  刘强此刻也忙得不亦乐乎,他先是与施工方现场负责人取得了联系,确认了无法提高日薪标准的前提,而后再次拨通了施工方法人代表电话,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沟通协调,“大老板”亮出了底牌,“书记,您亲自打电话,那就150!但只能吸纳10个人。”
  这样的消息传到达瓦耳边,他只得与初步报名的除去村两委干部家属3人以外的其余14人一一通话,同时,结合各自家庭收入等实际情况,酌情剔除了4人。
  当然,150元每天这个信息暂时没有透漏。
  旺堆书记竖起大拇指,“达瓦啦,亚古独。”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