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真相揭秘》
第10节

作者: 高山水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王侁,开封浚仪人,是后周名相王朴的儿子。王朴为柴荣规划过统一大业,是个高明之士,赵匡胤曾经说过“安得王朴给我作相”。王朴死后,王侁被任命为东头供奉官,在宋朝他虽然也带兵打过一些无关紧要的仗,但主要还是充当皇帝的耳目。一次他曾经巡查到灵州(今宁夏灵武),回来后对皇帝说:主帅所留牙兵(亲兵),多与边地各族居民来往,性情狡猾,日久恐怕出事,应当派人代替他们。宋太宗因此派遣他调内地士兵替换他们,边兵多不愿意回来,王侁就杀了一批人,其他人害怕,不得不被他带走,宋太宗从此很赏识他。他和刘文裕勾结,曾经以“逗遛不战”的罪名,使大将田仁朗被免职。

  刘文裕也是一丘之貉,他虽是皇亲国戚,但并不是亲支近派。他的传在《宋史》外戚传中,文中称:“刘文裕字以宁,保州保塞人……简穆皇后即文裕祖姑也。”他的祖姑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奶奶,所以他在28岁时才“起家补殿直”,当上了最低级的武官。在征讨江南时,他身中弩箭,神色自若,被宋太宗看中,成为亲信,和王侁一样充当起皇帝的耳目。他曾和王侁勾结,陷害田仁朗,田仁朗被免职后,继任者就是他。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文裕应该是主谋,王侁只不过是他的狗腿子。

  王侁和刘文裕两个,都是皇帝眼中的红人。雍熙北伐中,他俩成为西路军的监军。陈家谷之战前,王侁虽然职位比杨继业低三级(王侁是刺史,刘文裕是团练使,杨继业是观察使),但因为是皇帝的亲信,等于是手握尚方宝剑,所以敢当面顶撞,并故技重施,以“逗挠不战”和“得非有他志乎”(畏敌不战,欲意投敌)的话侮辱杨继业,逼迫他出击寰州。后来,他又撤走陈家谷口的援兵,最终导致杨继业兵败身死。

  柯镇琪的例子举的实在不恰当。先糓是春秋时晋国的先锋官,他刚愎自用,不听主帅荀林父的命令,私自带兵进攻楚军。荀林父发现后觉得他不能制止先糓,罪名很大,就采纳部下建议,带兵接应先糓,和楚军在泌大战,最终导致晋军大败。
  此战和陈家谷之战,有本质的区别。第一,荀林父是主帅,有决定权,他不能制止先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杨继业是副帅,没有决定权。荀林父错在能制止而没有制止先糓,而杨继业根本不能制止王侁,更得罪不起王侁。第二,杨继业是被逼无奈,不是被激冲动。王侁说他如果不进军则是“逗挠不战”,甚至是想叛变投敌。前面讲过田仁朗就是因为“逗遛不战”的罪名被免职的;而且当王侁以“有他志”的话去质问时,潘美仍然不说话,无疑是默许王侁的行动,主帅和监军都上报朝廷,说杨继业“逗挠不战”、“有他志”,一个“逗遛不战”就是免职的罪,加上一个“别有他志”,那会是什么结果?这是将杨继业往绝路上推。所以,杨继业不得不以死明志。第三,先糓刚愎,但他是冲锋在前,荀林父不得已接应在后;王侁刚愎,他是让杨继业冲锋在前,自己争功在后,甚至撤走了伏兵。如果伏兵不撤,杨继业何至于被俘?杨继业之死,怎么是咎由自取,分明是王侁罪责难逃!

  在杨继业后来被“平反”后,宋朝廷分别给王侁和刘文裕革职的处罚。赵光义在给王侁和刘文裕的诏书中说:
  昨出师徒,俾其监护,固合明宣纪律,动协机宜。而乃堕挠军谋,窘辱将领,无公忠之节,有狠戾之愆。违众任情,彼前我却,失吾骁将,陷此生民。合塞群情,抵于严宪。
  这一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在上次我军出发作战时,你们作为监军,本应该宣明纪律,协调作战。但是你们却粗暴阻挠好的作战计划,侮辱逼迫将领,一点没有公正的样子,而只有凶狠的过错。违背众意,任性胡为,别人向前,你们却后退,丧失我朝的骁将,丢失我朝的百姓,致使群情激愤,应予严惩。
  这说明皇帝赵光义也认为王侁和刘文裕对杨继业之死负有重要责任。
  日期:2010-11-10 10:06:20
  杨六郎真的告过御状吗
  在评书中,杨继业碰死李陵碑后,杨六郎闯出重围,到京城告御状,杨家将的冤屈才得以昭雪。伸冤的过程可谓跌宕起伏,先是辽国奸细王强(最早的演义中称王钦,暗指王钦若)代写状纸;接着是呼延丕显下边关擒潘仁美;最后是寇准抄手问案真相大白。
  历史上,这些情节都没有发生过。但是,从一些古籍的蛛丝马迹中,我们发现在杨继业死后,确实是有人诋毁过他;而为杨继业翻案,也确实发生过激烈的争斗。

  从史料中分析,王侁不但陷害杨继业于生前,而且还诬陷他于身后。宋朝廷对杨继业之死开始的反应是十分淡漠,甚至可以说是令人心寒的。他们给杨继业的抚恤只是“绢布各百匹,粟十石”,还不如他同在此战中牺牲的部下贺怀浦。贺怀浦也死于此战,他是刺史,比杨继业差三级,却得到了“钱百贯,绢百匹,酒二十瓶,羊十五口”的抚恤。

  可能有人会说,贺怀浦抚恤比较高,可能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皇亲国戚)。他的妹妹是赵匡胤的皇后,所以杨继业的抚恤比不上他,也可以理解。但是,就是不和贺怀浦比较,杨继业的抚恤也是非常可怜的。因为宋朝廷规定,观察使(杨继业阵亡时的官职)牺牲后,抚恤的标准应该是“钱三百贯,绢布各二百匹,酒五十瓶,羊五十口”。杨继业牺牲后的抚恤比标准少那么多,使人无法理解。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无非有两种可能,一个可能是宋朝的皇帝听信了辽国的谎言,误以为杨继业有降辽的意思。另一个可能是宋朝的皇帝听信了“主将、戍边者”的“谤书斥言”,而“主将、戍边者”无非是潘美、王侁和刘文裕等人。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李裕民教授,研究杨家将有二十来年。终于在张咏(946—1015)《乖崖先生文集》中的一首长诗《赠刘吉》中找到了线索。这首诗全诗共40句,其中有两句为:“冒死雪忠臣,谠言警贵侍。”意思是刘吉曾因为杨业之死,冒死与权贵斗争。也就是说,杨继业为奸臣所陷,不仅仅是指王侁等人逼他强行出兵,更主要的是指王侁等在事后对他加以污蔑。丧失一支大军的副统帅,责任重大,谁也不愿承担,而推卸责任最简单的办法,是推到死者头上。这种污蔑,估计是给杨继业扣上投敌叛变之类的帽子。

  这样推理并非凭空设想,康定元年(1040年)就发生过一件与此非常相似的事。当时,西夏进攻延州(今延安),大将刘平与石元孙、都监黄德和奉命援救,正在激战时,黄却带兵脱逃,刘让儿子劝阻,黄不听,最终导致刘平、石元孙战败被俘,不食而死。战后,黄为了逃避罪责,竟然勾结他人一起诬告刘平等叛变投敌,以致朝廷派兵包围刘平的住宅,要惩办他的家属,幸亏有几位大臣力保,才没有抄家。后来,朝廷查明是黄诬陷,便将黄腰斩,刘、石得到昭雪。

  此事给我们一个启示:史书记载可能有曲笔,需要仔细推敲。所以,最初宋太宗很可能是听信了王侁等人的诬告,才作出错误的决定。
  正是因为刘吉等人的“冒死雪忠臣”,杨继业的冤案才得以昭雪。
  刘吉是一个低级官员,他和杨继业一样是降将,总是受排挤,可以说他们俩是同病相怜的,只不过刘吉是南唐的旧臣。《续资治通鉴长编》中:黄河在滑州决口,朝廷命步军都指挥使田重进带领五万士兵前往治河,刘吉自告奋勇,参与其事,并表示不堵住决口,愿受灭族的处分。宋太宗赞赏他的勇气,任命他为田的副手。刘吉到了现场,换上粗布衣服,亲自背土,与民工日以继夜地苦干。太监石金振负责监护河堤,性情苛刻,好仗势欺人,外号石爆裂,多次欺负刘吉,刘都默默忍受。有一天,刘与石乘船巡视,划到河中时,刘毫不客气地对石说:“你欺人太甚,我不怕死,现在和你一道去见河伯吧!”说着便摇晃小船,准备覆舟,吓得石号陶大哭,自打嘴巴边求饶,刘这才放手,从此石再也不敢欺负刘吉了。人们因他治河有方,称他为刘跋江。

  刘吉尽职尽责、不畏权贵,他为杨继业伸冤,但同时也得罪了许多权贵,不久被迫罢官,不知所终。《宋史》里没有他的传,史书上对他也只是有零星记载,如果不是张咏的这首诗,恐怕没有人会知道这件段历史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