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17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孙得功回到广宁仍被王化贞任命负责城防,他立刻把钱粮、军械全部封死,以待后金军,并且散布“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以此扰乱军心。而王化贞对此一无所知,仍在审阅军报,这个时候,参将江朝栋直接冲进他的卧室,王化贞见他没有禀报就擅闯,正要发作。江朝栋直接拉着他往外走:“现在情况紧急,赶紧走。”王化贞一时也吓坏了,随便牵了一匹马就往城外逃,此时城门已被叛军占领,幸亏江朝栋带领亲信士兵赶到,才夺门而出,一路策马狂奔,总算暂时保住了性命。二十四日,后金军兵不血刃地进驻广宁城。

  王化贞在跑到大凌河的时候遇到了熊廷弼,这位军爷在经历了自信满满平辽到瞬间广宁失陷,再到死中求生,此时再也忍不住了,恸哭不已。熊廷弼则不无轻蔑地说:“六万大军一举荡平辽东了吧?”王化贞此时羞愧难当,并没有做答,只是提出要继续坚守宁远城。熊廷弼叹了一口气,轻轻地说了句:“都晚了。”于是,尽撤关外数十万兵民,送入山海关,并坚壁清野,烧毁一切房屋和物资。

  王在晋对辽东局势的评论大意如下:“一坏于清河、抚顺,初坏为危局;二坏于开原、铁岭,再坏为败局;三坏于辽阳、沈阳,三坏为残局;四坏于广宁,四坏则全辽尽失,再也无局可布。而一旦退缩到了山海关,则是一步也不能退了。”
  回去以后,王化贞于崇祯五年被斩首,熊廷弼则在更早的天启五年被杀,并且“传首九边”。辽东战败,两人确实有责任,但被“传首九边”则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不顾大局。
  广宁之战以前两个人的钩心斗角刚才已经提过了,然而大战既开,就算不能同舟共济,那也不应该落井下石。在熊廷弼接到西平堡、沙岭的败报以后,也正是广宁最危急的时刻,本来想过要领兵前往救援的,但是在经人劝说后,竟然不去,反而往回走,这才在大凌河碰上了王化贞。
  日期:2012-09-22 17:08:49
  而实际上,如果熊廷弼领兵前往广宁,以他的地位和威望,是完全可以稳住局势,压制住孙得功的,至少也不至于让努尔哈赤如此轻松地拿下广宁。另外,广宁虽失,但是辽西仍然有诸如锦州、宁远等城池可以坚守,何至于放弃关外全部土地。正是因为此时的熊廷弼不顾大局所造成的,好,你说六万荡平辽东是吧!那你去,我就不管你了;等到兵败的时候也是,反正你都打输了,那干脆输个彻底,一个城也不要了。还有在广宁大战以前,军事部署岂同儿戏,怎么能你说这么干,我偏要反着干,熊廷弼和王化贞这对活宝实在让人哭笑不得。所以,后来天启把熊廷弼的头颅传至九边,就是要告诉这些军事要塞的首领:我知道你们相互之间掐得厉害,但是一旦战事爆发,还是应该以大局为重。熊廷弼此人在守辽、沈之时,因为其性格秉直而使辽东战局稍有缓和,然而到了广宁之战的时候,也是因为这个让他功亏一篑。

  一言以蔽之,性格秉直还不算太坏的毛病,甚至可以算是优点,但是不能一意孤行,不能只顾着自己的想法。毕竟但凡大事,都是跟众多人打交道的,甚至可以说,跟大多数人都沟通好了就成功了一半了。如果只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事而不顾全大局最终遭殃的还是自己,其设想也就永远付诸不了实践。后来有一个人跟熊廷弼十分相似,性格像、才干像、经历像,就连死法也像——袁崇焕。

  至于王化贞,其掌权本来就是非常具有偶然性的,才干不如熊廷弼,心胸也一般。熊廷弼至少在守辽、沈时还是有很大功劳的,而王化贞掌兵时做了唯一一件我认为还算功劳的事情就是把毛文龙给放了出去,开辟了敌后的战场。
  天启皇帝欲哭无泪,无数将士奔赴辽东,全国为此征运粮草、打造战械、筹办军马、加派饷银,举国鸡犬不宁。自辽东战事起后,到泰昌年前户部共发放了一千多万两白银,以后每年都接近发放一千万两白银,这里还不包括皇帝们发放的内帑。用了如此多的钱财,费了如此大的力气,结果打了水漂不算,其中很大一部分还让努尔哈赤抢去了。

  努尔哈赤自然是春风得意,自拿下广宁以后,后金军四路出击,辽西大片的土地传檄而定,少数据城而战的城池也被轻松拿下。努尔哈赤则继续向西用兵,经过松山、杏山、塔山等地,因为全部都被熊廷弼烧光了,所以沿途之上一片荒芜,也没有什么东西可抢了,于是返程。就在离塔山大约五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叫做宁远的城池,努尔哈赤所打的下一场战争正是在那里进行的,宁远大战则是努尔哈赤对明朝的唯一一场败仗,也是他此生打的最后一场战役。

  对于攻取辽西这件事情,努尔哈赤是非常得意的,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把他和诸贝勒的后妃们从辽阳迎来广宁,跟他和诸贝勒一起庆祝这巨大的胜利,举办盛大的宴会和庆祝仪式。二月二十四日,大军在女眷们的陪伴下同返辽阳,并带走所有的物资和人口,毁坏广宁城。
  我们在看待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能过多拔高,或贬低他们。有些人经常会去苛责历史人物你为什么不这么干,那么干!实际上就我看来,到这里为止,明末的这几位皇帝在对待辽东的问题上都做得还算不错,不惜内帑,兵马钱粮也是一概供应,拿出了所有可以动用的资源来对付努尔哈赤。每次大战努尔哈赤都是以六、七万人对付双倍左右的明兵,而明军在武器上的优势更是突出,可谓一方是大炮火枪,一方则是大刀长矛,由此也可见明帝们和朝臣们对后金是有足够的重视的。所以千万别把明末的这些皇帝和朝臣当作白痴一样处理,见了失败就过多苛责。

  虽然他们也有失误,可是谁又没有失误呢!努尔哈赤就有过不小的失误。可问题是当明朝有了那么一点失误,便是灭顶之灾,而努尔哈赤有了失误,则还有翻本的机会。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如果还是在几个人之间,在几场战役中分析双方所采用的策略来看待这些战争的输赢的话,眼界未免过于狭隘了。结合前文对王朝战斗力的评述,再好好回味回味吧!

  日期:2012-09-23 13:57:48
  第四章 是结局,也是开端
  第一节走廊上的防线
  广宁失陷的消息传回京师以后,天启吓得直接扯住阁臣的衣服哭了起来,毕竟他还是个不满二十岁的孩子。自萨尔浒大战以后短短三、四年间,明朝辽东全失,关外兵民尽撤关内,山海关成为唯一抵挡后金铁蹄的关城。而山海关则距离明朝京师北京城只有500里左右,若山海关又失,则明朝江山岌岌可危。
  山海关,古称“榆关”,为万里长城东段的起点。背山临海,关楼跟长城相连接,浑然一体。城高二丈许,外有护城河,城墙直接修入大海,纵是飞鸟亦难逾越,故有“天下第一关”之称。明朝一建立便倾注全力进行修缮,直到明朝灭亡,仍然有工程没有完成。这道雄关终明之世亦未被攻破,正是“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造物主用他绝妙的构思创造了无数的山川、河流,哺育着人类,而一些地形的奇特之处让人叹为观止。在广大的平原和平原(或盆地、高原)之间,有时可能只有一条狭长的地带可以通行,两边非山即海,难以行走。这条狭长的地带被称之为“走廊”,当走廊两端处于两种文化或两个政权的时候,能否掌控这条走廊便成为左右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