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46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是一群有信仰的人,尽管我一直在批驳儒家思想,但是能够把一种思想当做信仰来实现,并心甘情愿为之付出一切,甚至包括生命的人,就值得我们尊敬。换句话说,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否有信仰?第二,是什么样的信仰?之前我批判的是第二个问题,是把儒家思想当做我们的信仰,成为一个民族安身立民的根本,我不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但是我并不否认,不论是什么信仰,但只要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并付诸实践,就应该赢得所有人的敬佩。你可以说他们傻,你也可以说你不要成为这样的人,但是却都不能够否认他们高大的灵魂。

  当明朝都城遭受后金军队进攻的时候,当王朝命悬一线的时候,正是这种信仰促使这批人不顾生死地挺身而出,去跟满洲军队拼命,袁崇焕就是这样的人,皇太极也正是被这种气势所击退的。
  反观后金军队,大贝勒们自行其事,全军号令不一,以后金此时的政局和实力,尚不具备灭明的条件。
  二十三日,崇祯又于平台召见了袁崇焕、祖大寿、满桂等血战后金军的将领,嘉奖了这些取得德胜门、广渠门大战胜利的人,崇祯把身上的大衣脱下,给袁崇焕披上,表示对他的信任,然而此举实欲盖弥彰,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已经降到了冰点。又拒绝了袁崇焕率兵入城休息的请求。八旗军兵临城下,跟袁崇焕的布防失误不无关系,为了表示自己能取胜已实属不易(这倒是实话),在入宫的时候,袁崇焕向朝臣们散布后金兵威强盛的言论,说是后金军实有取北京之心,连日子都算好了,户部尚书毕自严听后惊得舌头都伸了出来,举朝一片哗然(“至桥舌不能下,举朝皆疑之”《烈皇小识?卷二》)。

  二十七日,后金军又移军于左安门,袁崇焕、祖大寿二人领兵抵抗,竖立栅木,以防敌兵,后金兵强攻不下,皇太极率领诸贝勒巡视过后,发现无法攻克,只能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这支明军不过是残兵败将,即使打赢了也会伤了我的士兵,不算大功。”随后便撤军。
  十二月初一,崇祯以“议饷”为名,诏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到平台,这是袁崇焕第三次来到平台,也是最后一次。崇祯劈头就责问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引导后金兵犯境、暗中指使人射伤满桂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有的,第二件和第三件事情是根本没影的,袁崇焕被问得莫名其妙,一时语塞。崇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下令将袁崇焕抓捕。在一旁敬爱袁崇焕的祖大寿看得目瞪口呆,旁边的阁臣也劝崇祯三思而后行,毕竟后金兵还未退出关外,只是现在木已成舟,抓都抓了,后悔药也没处买,何况崇祯并不后悔,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消息传入关宁军中,全军哗然,祖大寿为了表示抗议,同时也深怕自己被牵连,便于初四率领关宁军东归锦州城。值此危难时刻,若是缺少了祖大寿这一员骁将如何了得!廷臣们劝袁崇焕赶紧写书信劝祖大寿归来,袁崇焕起初不肯,后来经不住劝说答应了,信使拿着书信赶忙追赶祖大寿一行人,终于在距离锦州一日路程的地方追上了。祖大寿下马读完书信,泣不成声,全军尽哭,发誓要立战功为袁崇焕赎罪,遂赶回关内。

  皇太极撤军以后于初二攻克良乡,然后围着京城饱掠一番,当他得知袁崇焕下狱以后,以为机会来了,十六日从良乡起行,再次进逼北京。当天先败一营明军,侦查后得知明军已遣四万大军,由总兵满桂、孙祖寿、黑云龙、麻登云统领, 驻扎在永定门外,立栅木,布火炮。后金军当天驻营。
  次日凌晨,皇太极下令发动进攻,八旗各军齐头并进,明兵放枪炮,满桂等率兵抵抗,最终被后金军冲开了一个缺口,遂蜂拥而入,满桂、孙祖寿战死,黑云龙、麻登云被生擒,后投降。后金军尽管取胜,所俘获的物资也颇为丰厚,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日后不断有明兵出战,尽管后金军都取得了胜利,但是皇太极知道,再这样打下去,实力迟早要消耗光,而且明朝的各路援军都已在途中,已经或将要到达的有20多万,如果他还是围着北京城不放手,那么第二个、第三个袁崇焕都会出来。事实上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孙承宗早先已经抵达通州,一直在调兵遣将,20万勤王之师中,还有一个叫卢象升的,这些都是不要命的主,只要皇太极还想打北京城的主意,这些人都会去跟皇太极拼命。皇太极不走是不行了。

  对皇太极来说,现在的形势是弄僵掉了,想要入关通道,被关宁防线阻挡;想要直取北京城,然后再反攻关宁防线,也不可能。他只能改变策略,不再动北京城的脑筋,当然,只是暂时,战争进入了第二阶段。
  二十五日,后金军掠通州一带,便统兵东行,不再在京城附近瞎转悠了。二十七日,又败五千从山海关来援的明军。
  次年正月,后金军攻下了永平,迁安、滦州也传檄而定,大量招降明朝官员,授予官职,以求使自己的官制更加完备。而且占住了永平等三城就不走了,因为这些城池位于遵化以东,山海关以西,如果占稳的话,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切断京城和山海关之间的联系,关宁防线的维持毕竟主要还是靠关内的供给;第二,此三城如同皇太极在关内安插着的尖刀,可以作为囤积战略物资和军队的基地,然后实行他的战略,进可攻、退可守,这样就在关内站稳了脚跟。

  此时,皇太极又萌生了新的想法,把军队开向山海关,在仅离30里的地方驻营,可能打算从关内反攻此关,反正千里迢迢来都来了,即使是旅游也要四处转转,什么事情都要尝试一下,但见到山海关防备森严,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以后继续在关内掳掠人口、财富。
  日期:2012-10-15 19:12:31
  二月十五日,皇太极留下贝勒阿巴泰、济尔哈朗、萨哈廉等携范文程、宁完我、鲍承先等心腹汉臣镇守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然后统领大军返回沈阳。由于此时迁安已陷,所以不必再走遵化—喜峰口了,而是从迁安取道冷口而出。三月初一,留守沈阳的阿敏率满蒙贝勒和朝鲜使臣前往辽河畔迎驾。不久,阿敏被派往关内镇守遵化等四城,替回阿巴泰等人。

  后金在关内所辖的遵化等四城,无异于汪洋大海中的孤岛,前有明朝勤王之师数十万,后又无援兵,身处明朝腹地,断无可能长久驻守。明廷命令孙承宗收复失地,又释放了名将马世龙(曾经被确定为孙承宗的接班人统领关宁军),这两人威望都很高,不少将领都自愿受他们节制。五月十日,明朝各路大军齐集滦州城下,阿敏在永平,仅派了几百个人前往救援,但是又尽撤迁安城中官民,全部集中到永平,这一系列的举动显得非常奇怪。

  两天后,明军收复滦州。阿敏尽屠城中百姓和已经投降的官员,这个行为影响极其恶劣,然后同遵化守军走冷口,回沈阳。
  此战从后金兵突破喜峰口,直到阿敏败回沈阳,历时近七个月,大仗数场,小仗无数,就总体而言,双方应该算是打平了的,我说过,战争的胜负只看双方是否完成了他的战略目标。后金的最高目标是袭取京城,次一等要达成议和或者永久占领遵化等四城,最差也要抢一点东西回去;明朝的最高目标是痛击后金军队,最好是全歼,并活捉皇太极,次一等是收复关内失地,底线是守住京城,双方都没有完成最高的战略目标,但是却都完成了最低一等的目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