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
第10节

作者: 迅发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是命令礼部尚书牛弘等人研究建立明堂制度。明堂是先秦时帝王会见诸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是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是前秦时期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君主不仅在这里祭祀上帝、祖先,而且还在这里举行养老尊贤、宴飨、射箭比赛、献俘等盛大的典礼,更在此颁布教化、发布政令、朝见四方诸侯。但由于儒家经典对于明堂的建筑样式没有一个明确的记载,致使后世众说纷纭,汉武帝在封禅泰山之后,曾打算修建一座明堂。当时一名术士献上了一张据说是黄帝时期的明堂图:图中有一宫殿,四面没有墙壁,以茅草为盖,四周环水。汉武帝按照这个样式修建了明堂,后来,有人指出该图系术士伪造,但汉代明堂制度还是沿袭了这一样式。当隋文帝提出修建明堂的时候,宇文恺献上了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的明堂的模型,隋文帝命令有关单位开始在长安南城的安业里找到一块地,准备动工,但儒生们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对模型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长久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隋文帝遂下令取消了这一工程。

  二是修订皇家雅乐。隋朝重视雅乐,修订雅乐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在隋朝建立之初,柱国郑译就曾请求修订皇家雅乐,隋文帝下诏命令太常卿牛弘、国子祭酒辛彦之、博士何妥等一起研究,但众人意见不同,一直定不下来。郑译认为:“古代的音乐用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相互循环,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一律用七个调,但现在已经失传了。”中国上古文化非常神秘,认为,这十二律是与十二月是相应的,有一种“吹灰候气”的神秘方法,即古人将十二根律管里塞入葭莩的灰上,只要到了某个月份,相对应的那一只律管中的灰就会自动地飞扬出来。

  后来,郑译求教于龟兹人苏祗婆,又推演出十二均、八十四调。郑译以此来校对皇家乐师所演奏的音乐,就发现了很多错误之处。他还在七音之外又立了一音,称之为应声,写下论文,公布于众。牛弘、何妥二人不懂音乐,尤其是何妥自以为自己是个大儒,却败在郑译等人手上,因此,他标新立异,提出“根本不是十二律相互循环成为一个整体,也没有七个调之说”,对立双方互为朋党,相互指责,后来,有人建议让双方各自制作音乐,择善而从。何妥担心乐成之后,高下立辨,就坚持请隋文帝先听音乐,又提前告诉隋文帝:“黄钟代表着皇帝的品德。”因此,在何妥的暗示下,当隋文帝听到黄钟之调时,不禁说道:“滔滔不绝,和谐典雅,甚合我意。”何妥趁机请求隋文帝只采用黄钟这一个音调,不用其他。隋文帝素来不喜看书,没什么学问,听了何妥的话,大喜,遂予以采纳。当时有个名字叫万宝常的乐工,精通音乐,郑译等人按照隋文帝的指示制成了黄钟调后,隋文帝命万宝常来听听,万宝常听后说道:“这是亡国之音。”隋文帝听了,很不高兴。万宝常就请求再次对音律进行调整,万宝常又制作了很多乐器,大致上比郑译的低两个调,演奏出来的音乐,淡雅无味,当时的人们听了都不喜欢。太常内懂音乐的人大多都提出了反对意见,尤其是苏夔,对万宝常更是嫉妒,因当时苏夔的父亲苏威正炙手可热,懂音乐的人都支持苏夔的意见,万宝常的音乐遂不被采用了。

  日期:2014-06-10 12:23:17
  到了隋朝灭陈之后,江南的乐器乐师都被弄到了北方,隋文帝下令在宫殿上演奏,听后,他叹息道:“这才是华夏最纯正的音乐啊!”又一次下令对音乐进行一次调整,将过去的五音调为五夏、二舞、登歌、房内等十四个调,在朝廷举行盛大仪式时机进行演奏。牛弘上奏说:“中国古代的正统音乐大多存在在江南,我们占领江陵后,得到了南梁的音乐,灭陈后,又得到了陈国的乐师,这些音乐沿袭古代,大约是中华的正统,至于北魏、北周的音乐很多掺杂了一些胡人的曲调,都不宜再使用。”隋文帝同意了,遂在开皇九年十二月下令牛弘、许善心、姚察、虞世基等人再次修订音乐。

  礼部尚书牛弘指令协律郎祖孝孙等人厘定皇家雅乐。祖孝孙师从南陈阳山太守毛爽学习京房的音律,布管飞灰(即吹灰候气),非常灵验。他把每律分出五音,十二律是六十个音,又反复六次,为三百六十个音,与一年的天数相应,为旋宫法。牛弘等人就请隋文帝用这一办法,但隋文帝又想起了何妥曾说过的话,在牛弘的奏表上批示只用黄钟一调。接到隋文帝的批示后,牛弘等人顺着皇帝的意思,再次上奏请求将前代的乐器全部销毁,以平息物议。牛弘等人又制作武舞,以歌颂隋朝的武功;规定在郊祭庙祭时只使用黄钟一调。

  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三月,雅乐制成。四月,隋文帝下诏正式施行新乐,并称:“民间音乐,放荡邪僻,由来已久,竞相创新,演奏出离奇的音乐,应当全部予以禁止,以恢复旧乐的淳朴。”万宝常听了新制成的雅乐后,禁不住流下眼泪,叹息道:“乐声淫乱凄厉,还充斥着悲哀之声,天下就要灭亡了啊!”当时隋朝正如日中天,听到的人无人相信,但仅仅过去数年,万宝常的话就应验了。万宝常非常贫困,又没有子嗣,后来竟活活饿死。临死前,他将自己家的珍藏的音乐书籍悉数焚毁,说道:“读这些书又有什么用处啊!”

  三是历法之争。开皇四年,隋朝前华州刺史张宾、仪同三司刘晖等人修撰了《甲子元历》,上奏隋文帝,隋文帝下诏颁布实施,至今,新历已经实施了十年。在新历实施期间,广平(河北省永年县)人刘孝孙和冀州(今河北省冀州市)秀才刘焯提出了新历的种种谬误之处。当时,张宾深得隋文帝的赏识,刘晖又从中支持张宾,一起不停地说刘孝孙、刘焯二人的坏话,隋文帝遂将二人贬斥回家。后来,张宾病死,刘孝孙被任命为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县丞,他弃官进京,再次向隋文帝上书,提出了新历的不当之处。隋文帝下诏将其留在京城,担任皇家天文台的顾问(直太史)。刘孝孙担任直太史多年,一直得不到升迁,开皇十四年的一年,他怀抱自己的书籍,命弟子抬着棺材来到皇宫门前,伏地痛哭,皇宫卫士将其逮捕,并向隋文帝做了汇报。隋文帝听了,感到事情有些蹊跷,遂询问国子祭酒何妥,何妥称刘孝孙自有他的道理,隋文帝就同意让其与张宾历法的支持者们进行辩论。直太史张胄玄与刘孝孙意见相同,均称张宾历法不当,一时间议论纷纷,一直得不出一个定论。隋文帝下令根据日食情况来衡量张宾历的正确与否,尚书右仆射杨素等人上奏道:“太史一共上报二十五次日食,均没有应验。张胄玄断言的全部应验,刘孝孙断言的有一半应验。”于是,隋文帝亲自接见了张胄玄和刘孝孙二人,予以安抚、勉励。可是,就在接见过程中,刘孝孙对隋文帝说必须先斩杀了刘晖之后,才有条件厘定新的历法,隋文帝听后,当时就面露不悦之色,又搁置了新历法。不久,刘孝孙就死掉了,隋朝依然沿用着张宾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