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唐史的正能量——用精彩给你好看》
第20节

作者: 木唐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这位难缠的颉利,李渊真格是伤透了脑筋。颉利喜欢玩大的,一出手便是亲率突厥各部大举犯境。对此,李渊曾派兵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唐边防驻军及各路援军与突厥多次血战,双方都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但由于是在统一战争期间,为削平各路诸侯,李渊投入了太多的兵力,边备不足,所以每每会给颉利突破防线,深入境内,狂抢一通。不得而已,李渊只好一面派兵狙击,一面遣使和谈,玩忽悠,送大礼,软硬兼施,连打带哄,跟颉利缔结盟约,约为兄弟,有时甚至要派建成、世民兄弟俩分头行动,坐镇各地,如此折腾一番,才能让突厥人消停几个月。

  才消停几个月?咋这么短的时间啊?
  是的,就是这样。这跟突厥人一个著名的特点有关,突厥人出尔反尔,反复无常,贪得无厌,说话从来不算数,头脑里天生没有讲信用的概念。能消停几个月,够不错啦。来年缺吃少穿了,草青马肥了,他们还是会来的。对此,我们不妨写一着打油诗来说明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抢你没商量,俺说够才行。
  你富俺们穷,哪能怪俺们?
  盟约顶啥用?俺是健忘症。
  俺就这样子,您莫气出病。
  但李渊又怎能不气啊?他忍气吞声已经好久了!事实上,挨完抢还得送大礼说好话这都不算啥,据史书中的零星记载,早在建唐前后,也就是始毕在位期间,李渊还曾对突厥称臣,但这件事实在让李渊让唐朝太掉面子,所以史书大多对此讳莫如深。

  当然了,不管李渊战也罢,和也罢,生气也罢,忍气吞声也罢,颉利都是不管这些的,他只认一个字:抢。
  抢劫就是硬道理!
  颉利大兄弟,咱不是刚刚签了盟约么?
  咳咳,不好意思,早当手纸给用啦!
  武德七年七月间,吐谷浑和党项从四川入寇唐境,而突厥则在甘肃、宁夏、山西等地发起骚扰,年年跟这帮可恶的抢劫者耗气,李渊可真是烦透了。
  那么这次他又能使出什么招来呢?
  日期:2013-03-05 08:28:02
  连载16
  二、迁都事件
  据史书记载,就在李渊从仁智宫返回长安前后,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说是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突厥问题,大唐最好迁都。

  迁都不是一件小事情,给个理由先。
  理由是:突厥之所以屡犯关中,无非是因为国都长安地理位置前出,离突厥太近,城中又有着大量的人口和财富,令突厥眼馋,老惦记,所以很容易成为攻击目标,如果一把火烧了长安,迁都到大后方,突厥人也就死心啦,不来抢啦。
  如果此人的建议真正实行,必将改写唐朝历史。
  那这个建议有没有道理呢?

  迁都之事古已有之,如著名的盘庚迁殷、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等等,但此时所提出的迁都之议,实在是典型的逃跑主义。此举固然可以使唐朝廷获得一定的战略缓冲或战略纵深,但若试图以此来使突厥人不再抢劫则无异于痴人说梦,你软他就硬,一旦抛弃长安,便意味着抛弃了富饶的关中,把八百里秦川拱手送给突厥人肆意践踏,突厥人只能变本加厉,气焰更加嚣张。这实在是个馊主意啊。

  但李渊上了年纪,贪图安逸,乍一听,先动心了。他派宇文士及自关中往南到樊、邓二州,也就是今天湖北省的南阳盆地一带去考察,给新都选址。
  想当年,李渊在太原时曾对突厥人玩过一把空城计,还曾亲自跑到突厥境内转悠了一圈,那时的李渊胆略过人,智勇双全,想不到时隔多年以后,他胆子小了很多啊。
  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
  宇文士及走后,唐朝廷的高层决策圈针对迁都很快分成了两派:一派为迁都派,由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左仆射裴寂等几位重量级人物组成,他们赞成迁都;一派为反对派,有秦王李世民、右仆射萧瑀等人,他们反对迁都。

  建成和元吉两位为何要赞成迁都呢?
  建成孝顺,元吉乖巧,怎么会跟父亲唱反调?何况自杨文干事件后,建成形象受损,更有必要跟父亲坚定地站在一起。
  那么裴寂怎么也跟建成、元吉搅和在一起了?他不是不沾锅吗?
  人家不是搅和,人家是看领导的眼色行事。既然领导想迁都,那就唯领导马首是瞻呗。
  至于萧瑀等人,虽说是反对派一员,但考虑到迁都派势大,又有领导作后台,便也打了退堂鼓,只在背后嘀咕两句,不敢直接跟李渊提意见。

  萧瑀以直言敢谏而闻名,连他都这个态度,可见老李这领导当的,有霸气!
  如此一来,反对派中就只剩下李世民了。他当然知道顺从父亲的好处,但如果一味顺从而有损大唐利益,那便是懦夫所为!于是当李渊召集重臣议事时,面对朝堂上几乎一边倒的迁都声浪,李世民只能一个人站出来表态反对,他的身影异常孤单,他的声音分外有力:
  “胡族外患自古就有,如今大唐兵精将强,岂能只因胡寇扰边而轻易迁都?”
  说到这里,他向迁都派那边扫了一眼,然后再次向父亲请缨:
  “当年霍去病不过是汉廷一将,便有扫灭匈奴的志向,何况我身为大唐藩王?父亲,请给我几年时间,我一定能大破突厥生擒颉利!如果我做不到,再迁都也不晚。”
  见世民又来这套,建成这回可沉不住气了。

  建成这人顺从父亲不假,但其实,他跟李世民也很少唱反调,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顾全大局的人。不过这回如果父亲又听了世民的话,那么世民兵权在握,便又可以立大功了,再这样下去,自己便彻底黯淡无光了!太子地位……
  想到这里,建成笑笑,语带讥讽在一旁说道:“想当年樊哙曾经对汉高祖夸下过海口,说什么愿提十万雄兵横行匈奴中,秦王的话,跟这多像啊。”
  不过李世民也不是好惹的,他口才极好,一听大哥酸溜溜的话,立即反驳道:“形势不同,用兵各异,樊哙之流何足道哉?”
  “不出十年,大唐必定能扫平突厥,我这不是说大话!”
  兄弟二人就这样当场呛了起来。
  据《旧唐书》记载,听完李世民的慷慨陈词后,李渊很生气,当即派给他一支三十来人的队伍,让他带队到外边走一趟。
  去哪儿呢?史书中又没说,我估摸,是到樊、邓一带会同宇文士及考察当地是否合适建都吧。大概李渊是这样想的:大伙都没意见,就你小子反对,那就派你到南边走一趟,也许你小子一看那里的好山好水,也就没意见了。
  可是过了一些日子,李世民回到长安,态度反而更坚决了,在他的坚持下,李渊最终放弃了迁都计划。
  也许樊、邓一带确实不适合建都,也许李世民这次准备得比较充分,反对迁都的理由更充足吧。
  迁都事件到此为止,不过这一来,李世民又给反秦联盟抓住了辫子,后妃们再次出马给李渊猛吹枕头风:“陛下啊,突厥人虽然不好对付,可是给点好处也就摆平啦,如今秦王夸下海口,说要灭掉突厥啥的,其实是想借此掌握兵权啊,陛下可得防着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