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水浒:水泊梁山无好汉》
第50节

作者: 地瓜熊老六
收藏本书TXT下载
  好不容易才到手的江山,刘老三和朱重八自然害怕被别人抢去,再说了自己能hold得住那些功臣,自己儿子可hold不住他们。这些老员工一个个手握兵权,文韬武略,功高震主,他们怎么会乖乖地向小皇帝俯首称臣?并且刚刚结束战乱,这些老员工除了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不怕死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心里还残留着强大的造反惯性,一有风吹草动随时都可能起兵造反。所以为了子孙后代坐稳江山,只能一不做二不休把他们统统都干掉了。只要这个开国阶段平稳过渡过去,再过个两三代打过仗的人都死了以后,基本上天下人心里就都有了惰性,除非逼到绝路上,不然绝对不可能造反。刘老三和朱重八杀功臣不光是因为自己出身的问题,功臣的出身也有很大原因。你看跟着刘秀打天下的员工,基本都是出身豪强,最起码知书达理,懂得君臣之礼。就算革命成功了,也能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尽量做到让皇上放心。所以你给我面子,我也给你面子。皇上刘秀就命人画了二十八个功臣的画像,挂在凌云阁内,人称“云台二十八将”,留下千古佳话。再看看跟刘老三一起打天下的人,基本都是些出身下层的贩夫走卒。一旦革命成功了,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好了。每个人都像一颗定时丨炸丨弹,所以刘老三为了自己江山的安全,必须要及时清除危险才行。

  日期:2013-04-08 00:24:24
  除了出身的原因,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刘老三和朱重八善于用人,但是并不善于用兵,基本不具备带兵打仗的能力。所以他们在部队中的威望并不太高,关键时刻士兵很可能只听武将的,而不听皇上的。枪杆子里出政权,掌握了兵权就掌握了一切。所以刘老三和朱重八杀的功臣也大多都是武将。但是像李世民、赵匡胤、成吉思汗那就不一样了。他们自己本身就是能征善战的大将,江山都是他们亲自率兵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所以他们并不像刘老三和朱重八那样从内心深处忌惮武将。尤其像成吉思汗一生驰骋沙场开疆扩土,他非但不会杀武将,还会担心武将太少不够用,要多多招聘武将才行。不过赵匡胤可没有成吉思汗那么大的野心和自信,他只想守着大宋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就行。所以赵匡胤不需要像成吉思汗那样招聘武将,也不需要像刘邦那样把武将全部干掉,他只要想办法让武将交出兵权即可,于是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一天赵匡胤特意邀请了所有重要武将共进晚餐,酒都喝得半醉半醒时,赵匡胤发自肺腑地感叹道:“唉,这人生在世屈指算,一共三万六千天。家有房屋千万座,睡觉只需三尺宽。总结起来四句话:说人好比盆中鲜花,生活就是一团乱麻;房子修得再好那也是个临时住所,那个小盒才是你永远的家呀。”众武将:“呃~~呃~~皇上,你是想让我们老哥几个,嘎一声都抽过去吗?”赵匡胤:“老哥几个,你们误会了。我是想说你们趁着身子骨还硬朗,你们不去多包养23456789奶,不去多买些田地,多盖些别墅,多尝试一些新鲜的生活。只是天天在军营里喝茶聊天,干着看门老头都能干的活……你们要那么多兵权有毛线用。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老哥几个,听我一句劝,退休吧,退休了咱们还是好兄弟,散买卖不散交情。”众武将心领神会,第二天一上班就都纷纷打报告,办理了病退手续。

  日期:2013-04-08 01:22:44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又进一步把各地精兵通通调回京城,由中央统一指挥组建了东京禁军。东京禁军人数虽少,但都是各地挑选的精兵强将,所以战斗力极强,各地方军队的战斗力根本望尘莫及,所以也就无法对中央构成威胁了。为了进一步控制东京禁军,赵匡胤又把禁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殿前都指使司率领,一部分由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率领,后来又细分成了马步军司和步军司两部分,所以整个禁军分别由三个衙门共同率领。三衙武将虽然统帅禁军,可是并没有调兵权,调兵权由枢密院的文官负责。很明显地体现出了赵匡胤的治军思路:重文轻武、以文制武,最终集权中央。就算这样赵匡胤还是不放心,又出台了更戍法。简单说就是禁军和地方军换防,普通地方三年轮换一次,边远地区和条件恶劣地区半年乱换一次。最关键的一点是戍边统兵将领都是朝廷临时任命,并且多为文官,最终目的使各军队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这样既可以防止将领和部队一条心,又可以防止军队和地方势力一条心,都是临时组合,无法形成默契,自然也就无法形成对中央的威胁。有了这种大的历史背景,所以梁世杰一介书生才有机会被调到大名府做军区司令员,并且从实际情况我们也看得出,军队上下和他这个最高司令官也的确不是一条心。去年梁中书已经从北京大名府给老丈人送过一次生日礼物,今年又要送,说明梁中书到大名府上任差不多有一年半了。再有一年半,满了三年又要换防,说不定又要调到哪里去了。赵匡胤的这些措施的确做到了安内,同时却带来了一个极其严重的副作用:无法做到攘外。所以从此北宋三天两头的被辽和西夏揍得鼻青脸肿的。如果说赵匡胤最初建立的大宋朝介于牛A和牛C之间,那么重文轻武的后果就是;大宋朝直接由(北)NB,被人揍成了(南)SB。

  日期:2013-04-08 01:53:30
  为了进一步重文轻武,北宋又实行了高考扩招。隋唐高考时,每年不过才录取三十几人。到了北宋,最多的一次一年就扩招了七百多人。确切地说北宋那不叫高考,应该叫公务员考试,因为一旦录用马上就可以做官,并且俸禄丰厚。为了进一步巩固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赵匡胤临死都不忘赐了天下文人一道免死金牌:不得杀士人及上书言事者。正常国家应该是文治武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比如朝鲜的先军政治就是一切以军事工作为先,一切以军事工作为重,变成了武功一条腿走路。赵匡胤的一系列决定让北宋最终也变成了文治一条腿走路。另外如何确定某个时期的社会风气?告诉大家一个小秘诀:问问丈母娘们选女婿的标准就知道了。比如中国50年代流行嫁英雄,60年代嫁贫农,70年代嫁军人,80年代嫁文凭,90年代嫁老外,00年代嫁大款,10年代嫁公务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