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通俗幽默学术史——国学史话》
第25节

作者: 邺下风流在晋多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4-03 18:02:08
  窦太后一死,窦婴没了依靠,闲居在家,田蚡却因是武帝的舅舅,当上了丞相。然而没听说田蚡上台后有何兴作,倒跟下野的窦婴因一贵一贱闹开了义气纠纷,中间又加上有个灌夫将军蹚浑水,替窦婴打抱不平,在田蚡的婚宴上把势利眼儿的嘉宾们公然骂了一顿,灌夫骂座由此而起。田蚡恼羞成怒,把灌夫逮了起来,罪名是“骂座不敬”。窦婴为救灌夫,也陷了进去,被田蚡告了黑状,结果窦婴、灌夫二人被处斩。没多久,田蚡也因害怕窦、灌二人在阴间索命,发病而死。

  田蚡、窦婴这对皇亲国戚闹矛盾,让武帝很是光火,最后二人拼了个你死我活算是收场。武帝当年的儒学闹剧原班人马到此彻底走散。
  早在窦婴、田蚡闹矛盾前,武帝就开始物色新演员。清静无为的黄老术是不能满足雄心勃勃的武帝的胃口的。在雄才大略的武帝看来,帝国如逆水行舟,无为就是倒退。儒家积极有为的学术品格让武帝念念不忘。雄心勃勃的武帝用人从来不拘一格,相信深水中必有大鱼,连连下诏求天下人才。这时有一大儒浮出了水面,他的出现改写了以后中国两千年的学术格局。
  此人名叫董仲舒。
  董仲舒是今河北景县人,他从小学的专业是《春秋》,最擅长《公羊春秋》,在汉景帝时被授予博士官位(当时的博士不是学位),后来开始收徒讲学。他授课时有个特点,那就是面前放下帷帐,跟学生隔开,采取的授课方式是让一年级跟二年级学,二年级跟三年级学,用这种薪火传递的方式教学,以至于有的根本就见不着老师,也不用见。如果把董仲舒的那块帷帐比作屏幕的话,那董仲舒办的就是一所电视传媒大学。

  传大校长董仲舒学问精勤,一心扑在学习研究上,家里虽有园圃,也不去料理,连去菜地里转一圈的工夫都没有(三年不窥园)。他的这个历史记录让后来人争论不休,不知道他这三年是他生命中的那三年,三年不窥园是怎么个不看法。
  其实我们对描写他学习投入的这句话不必过于执着,我们谁没有过三年计划。从道理上来讲,董仲舒也根本用不着去窥园,有那么多学生呢,用半工半读的方式就解决吃菜问题了。董仲舒这种办教育方法既扩大了教学规模,又摸索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新路子,在当时是很引人注目的
  日期:2015-04-05 21:41:24
  武帝下诏求贤,对被举荐的贤良文学们亲自考试。在汉代还没有科举制度,官员选拔有两种方式:察举和征辟。也就是地方推荐考察制和皇帝下诏聘用制。征辟到京后,再由太常署(相当于后世的礼部,现在的教育部、考试院)考试。现在这批贤良文学士面临的这次考试就是一次殿试。董仲舒也在这群人里面。武帝的策问题目是:
  “朕自从即位以来,深知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夜里有时也睡不着觉,深怕万事没个统绪,有什么阙漏。因此把你们从各地找来,想听听各位有何大道至论。希望子大夫要大胆发言,所有考卷都会严格密封,不会有所泄露。朕将亲自阅览,不必担心有人会打击报复你们,有话只管说,不要隐藏。”
  董仲舒对道:“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这些都不是愚臣能有能力谈的。
  臣曾谨慎地考察《春秋》中的事,再思考天人相与的关系,思考过后,大吃一惊。
  真是可怕呀!
  一个国家如果将有失道这些败的兆头,天就会先弄些灾害来谴告他。
  如再不明白,又出一些怪异来警惧他。
  如还不明白知变,伤败就会来了。
  什么是道?道就是适合于治的路。
  仁义礼乐都是道所必有的。
  人君如果走错了道,就会人亡政灭。
  臣听说命是上天下的令,性是生来具有的质,情是人的欲。性命长短好坏,都是陶冶而成。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
  臣考察了《春秋》,王道首先要正。
  王者要想有所作为,从一开始就应求于天。
  天道大者又在于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王要任德不任刑。

  臣又考察了《春秋》,知道人君首先要正心,才能正朝廷,才能正百官,才能正万民。
  要正万民,首先得立教化,靠教育,走立教兴国之路。“
  董仲舒这篇对策起笔不凡,一开始就谈天人感应,阴阳灾异,堪称一篇神回复,一下子把武帝这个小青年惊得不轻。这个办法很像老奶奶讲鬼故事,很能吓唬住小孩,但越害怕越想往下听。
  汉武帝又策问董仲舒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