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腹黑阴险之术,那些辉煌的历史人物背后藏着怎样的苟且和不仁》
第12节

作者: 默貘君
收藏本书TXT下载

  出兵前,田忌与孙膑一起研究作战方针。田忌认为应该率军北上直趋邯郸,与魏军决一死战,以解赵围。孙膑不赞成这种打法,他审时度势,提出了一个“批亢捣虚”,“围魏求赵”的作战策略。他对田忌说:“目前的形势犹如丝线夹缠成一堆,如要解开,万万不能使力乱扯。人家打架,你想拔刀相助,但不能不弄清情势就挥拳加入殴斗。如今魏国把整个战斗力全部投入了这场战争,国内只留下了一些不堪一击的老弱病残之兵。如果我国趁虚率兵攻向魏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后方,那么魏军主力必然要放弃攻打邯郸而回师自救。这样,既可解邯郸之围,达到救赵的目的,又可在魏军长途跋涉,疲于奔命之际,抓住时机,狠狠打击魏军,这不是一举两得吗?”田忌听罢,心中大喜,立即采纳了孙膑的计谋。

  为了迷惑庞涓,使其无法把握齐军的真正意图,孙膑又对田忌说:“请将军先向南进攻魏国的平陵。平陵这地方,城邑虽小,但管辖的范围却很大,人口众多,兵强马壮,是东阳这个地区的战略重镇,很难攻取。我准备用假象来迷惑敌人。我们去进攻平陵,途中必经魏国的市丘,我军的粮食补给道路肯定会被魏军轻易切断。我们进攻平陵就是为了向敌人显示我们不懂军机的假象。”于是,田忌率齐军拔营,以急行军的速度直趋平陵。大军快到平陵时,田忌把孙膑请来问道:“现在该怎么办?”孙膑说:“你看军中诸大夫中谁是不通晓军机的一勇之夫?”田忌不知其意,随口答道:“齐城;高唐两位大夫可以。”孙膑说:“请命令你所选的齐城、高唐两位大夫,各率所属部队在平陵城邑的外围进行包围封锁,隐蔽地从四面绕过环涂,列好进攻平陵的阵势.并把阵势的薄弱易攻的部位暴露给环涂的魏军”。田忌更是不解,孙膑望着田忌困惑的神情,、进一步解释道:“环涂是魏军的驻扎地,我军的前锋要猛烈进攻平陵,后续部队亦不断增援;驻在环涂的魏军,一定会攻击我军阵势后背的薄弱之处,这样,两位大夫便可以被魏军击败了。”田忌听完孙膑解释,如坠五里烟云,疑惑地问道:“我们此次出兵援救,应力克平陵守敌,以壮军威,为什么反而故意败给魏军,示弱于敌呢?”孙膑笑而未答,只是颇有些神秘地说了句:“将军依计而行就是了。”田忌心中虽然不甚明了孙膑的意图,但深知孙膑的智谋,也不追问,下去布置去了。于是,田忌将齐城、高唐的部队分为两路,直奔平陵。齐军将士们像蚂蚁一样,攀登云梯攻打守城魏军。挟茁和环涂两地的魏军,果然从背后来夹击齐军,齐城和高唐两位大夫在城邑的大道上大败而归。

  其后,将军田忌又把孙膑请来,问他说:“我军进攻平陵没有取胜而损失了齐城、高唐两位大夫的部队,在城邑的大道上吃了大败仗,下一步该怎么办?”孙膑说:“请将军再派遣出游用的轻车向西直奔魏都大梁城郊,以此激怒敌人。只派少数部队跟随在车后,以显示我军力量单薄。”田忌依计而行。
  再说庞涓见齐军攻打平陵连遭败绩,认为齐兵并无多强的战斗力,根本没把齐军放在眼里,于是集中兵力进一步猛攻邯郸,想一举攻下邯郸。在激烈的鏖战中,魏军损失惨重。庞涓竭尽全力,付出了巨大代价后终于于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攻克了赵国都城邯郸。就在庞涓陶醉于胜利之时,魏惠王派人告急,说齐军以轻锐之师进逼大梁,命庞涓火速班师自救。大梁乃魏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其得失关乎魏之存亡。庞涓刚刚拿下邯郸正在得意忘形,忽闻齐军兵临大梁,真是又气又急,顾不得休整军队,更顾不得将士们的疲惫和损伤,日夜兼程,回兵援救大梁。

  庞涓放弃了随军辎重,昼夜不停地急行军,赶来与齐军决战。但他万万没有料到,攻击大梁的齐军仅仅是齐军的一部分,其主力早已在桂陵(今山东菏泽县东北)埋伏妥当,以逸待劳,只等魏军钻进口袋。当庞涓匆匆渡过黄河,刚刚走到桂陵时,战斗力相当旺盛的齐军潮水般地从四面涌过来,直杀得魏军丢盔卸甲,四处逃散,几乎全军覆灭,庞涓只带了少数残兵败将逃出重围。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这次战争的胜利,充分显示了孙膑出色的军事智谋和才干。孙膑所制定的围魏救赵的战略,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战例。
  “桂陵之战”后,魏惠王被迫讲和,把邯郸归还赵国,赵国也因齐军的援救而复存。
  日期:2017-01-15 12:52:24
  魏国在桂陵之战后,尽管遭受了挫败,元气却并未大伤,久霸中原的余威还在,稍加休整后,便又恢复了生机。桂陵之战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52年,魏国便联合韩国在襄陵打败了齐、宋、卫的联军,齐国不得不与魏国讲和。周显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魏国又向西边的秦国反攻,不但收复了失地,还围攻秦国的定阳(今陕西宜川县西北),闹得秦孝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也被迫与魏国讲和。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了逢泽(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之会,参加会盟的共有12个诸侯国,会后还一同去朝见周天子。至此,魏惠王独霸中原的野心又开始膨胀了。

  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即桂陵之战后13年,魏惠王以韩国没有参加当年的逢泽之会为由,派太子申和庞涓率兵大举进攻韩国,企图一举亡韩。在魏军的强大攻势下,弱小的韩国岌岌可危。眼前魏军兵临国都,韩哀侯异常恐慌,遣人星夜告急于齐,求其出兵相救,以存社稷。
  齐宣王早就想侍机再攻魏国,所以接受韩国告急后,便决定发兵击魏救韩。齐宣王召集群臣,共议国策。宰相邹忌认为,韩魏相煎,这是齐国之幸,可以隔岸观火,齐国自身也需要加强治理,以不发兵相救为宜。大将田忌则认为,魏韩相斗,韩败魏胜是其必然的结果,魏国的势力就会因此大增,则祸必殃及齐国,绝不能袖手旁观,坐失攻魏良机。两人争执不下,齐宣王征询孙膑的意见,说道:“军师不发一言,难道说救与不救,二策都不妥当吗?”

  孙膑说道:“魏国自恃其强,伏赵之后又起倾国之兵伐韩,其野心须臾也未忘记伐齐。如果任韩降魏,只能使魏国更加强大,从而形成对齐国的巨大威胁,因而弃韩不救是不明智的。然而,齐国的军队必须为齐国的利益而战,如果过早地出兵救韩,就等于齐国代替韩国作战,韩享其安,我受其危,主客颠倒,那对齐国是十分危险不利的。”齐宣王听罢,频频点头。接着问道:“军师所言极是,那到底该怎么办呢?”孙膑说道:“从齐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应该许韩必救,以安其心。韩知有齐相救,必然尽全力抗魏以自卫,魏军见韩不降定然会倾其全力以攻韩。待魏韩两军撕杀实力消耗殆尽之际,我们再出兵攻击疲惫的魏国,拯救危亡的韩国,用力少而见功多,才会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