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历史人物—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名人》
第14节

作者: caniforget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邦也为蒯通的这一番精彩发言所折服,挥了挥手吩咐手下说:“放了他吧!”于是就赦免了蒯通的罪过。
  到这里,韩信的故事就讲完了。
  日期:2016-12-20 19:22:09
  淮阴侯韩信—一代军事天才波澜壮阔却结局悲惨的一生——之终章
  楼主小结:
  信始有异人之志,不安于市井,不甘于人后。仗剑从军,为楚不用,为汉有奇之者,萧何也。已拜大将,汉中对授高祖奇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定三秦,涉西河,克魏下赵,臣燕王齐。忠心事汉,王爵加身。天下已定,荣归故里。然其能为人所患,其功为人所妒。憾失其位而不平其心,天下思定而阴谋逆行,何其谬哉!谋事不密,死妇人之手,祸沿三族。今人有戏言曰:不作死就不会死。由是知之!

  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最后评论道:

  如果韩信能够多多学习道理,为人谦虚谨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显摆自己的才能,不就不会有事了吗?他对于汉室的功勋可以和周公、召公、姜子牙媲美啊!凭着这份老本,后代几辈子都吃不完啊。而他却没能这么考虑,天下已经安定了还想造反,以至于连累到全宗族都被杀光了,这不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么?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看韩信给他的母亲寻找墓地的故事吧,这个故事充分地说明了一个道理:
  人还是要有点理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日期:2016-12-24 22:27:55

  南郡公桓温——有贼心没贼胆还死要面子的一代枭雄——序
  今天要说的人是桓温。
  桓温,东晋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大司马,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死后追赠丞相,封南郡公(公爵),谥号宣武。
  桓温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不过有一句话估计大家都听说过,就是“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就不如遗臭万年。”这句话就是桓温说的。
  西晋和东晋是对当下中国人比较陌生的一个时期,远不如三国、汉、唐、宋甚至明、清所了解得多,主要原因是主流媒体、或是教育环节对于这一时期的介绍实在是太少了。不过我看近年来两晋南北朝却是天涯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大作不少,对于广大读者了解这一时期很有帮助。

  因此在下也来凑个热闹,计划写几个这一时期比较“有故事”的人物。本篇写作的基础是《晋书—王敦桓温列传》和《世说新语》。
  这里要多说几句《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的宋朝临川王刘义庆主持编写的一部以记录魏晋时期文人名士的言谈举止和逸闻趣事为主的笔记小说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故事,是不能入史家的法眼的,记录的都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八卦”的一些内容。(而今天我们讲“八卦”就只剩下男女关系这“一卦”了)但正是这些内容,让我们看到了有别于正史上的那种一本正经的人物,更显得有血有肉,鲜活多彩。

  另天涯上的迅发兄的《细说两晋南北朝》和linyi518兄的《《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问》对在下的写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在此谨表示感谢!
  日期:2016-12-25 00:33:25
  南郡公桓温——有贼心没贼胆还死要面子的一代枭雄——之一

  桓温,字元子。父亲桓彝,字茂伦,谯国龙亢人(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龙亢镇)。西晋永嘉之乱,中原乱成了一锅粥,很多中原士族人士南迁到江南避祸,桓彝也在其中。来到江南的桓彝举目无亲,政治上没有根基,经济上更是没有来源。好在桓彝不甘人后,也颇有些才学,逐渐在上流社会里站稳了脚跟,和谢鲲、阮孚等八人号称“江左八达”。
  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那是一个讲究门第的时代,桓家充其量也就属于二流门第,和一流门第诸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颍川庾氏不能同日而语。
  随着桓彝在上流圈子里混出了点名气,一些高门人士也开始注意到他,提拔他,这其中就有庾亮和温峤。
  桓温刚出生不久,还没有起名字。有一天温峤来做客,看见了还在襁褓之中的桓温。温峤大惊失色,对桓彝说:“这个孩子的骨骼长得很不一般!让他哭两声我听听。”等听到了小桓温的哭声后,更是断定:“这个孩子今后一定是个英雄!(‘真英物也’)”
  温峤在当时有很高的名望,和政治新星、晋明帝的大舅子庾亮是老弟兄,还曾经当过晋明帝做太子时的太子中庶子(相当于太子的秘书)。桓彝和温峤看来关系不错,顺便还想乘机巩固一下和温峤的关系,于是就给自己的这个老大起名叫“桓温”。
  温峤听说桓彝给孩子起名为“温”,就笑着对手下人说:“恐怕以后我的姓氏要改一改了!”
  温峤为什么会这么说?这是因为古人有避大人讳的规矩,帝王或长辈的名字在日常生活中是不能触碰的。比如唐初大名鼎鼎的徐茂公,本名徐世绩,字茂公。李世民赐其姓“李”后改名李世绩,李世民当皇帝后,“世”也不能用了,又改名为“李绩”。温峤说自己以后要改姓,意思就是说桓温长大以后是个不臣之人,会有篡夺晋室的行为。一旦桓温当了皇帝,自己全家都不能再姓“温”了。

  不过我很奇怪,温峤凭什么这么说呢?就凭一句“此儿有奇骨”吗?他又没开天眼。
  王敦之乱后,温峤为了照顾老弟兄,向晋明帝推荐桓彝做了宣城内史。(今安徽省宣城市,内史相当于市长,但当时的宣城管辖的范围比现在的宣城要大得多。)

  但是没想到温峤好心办坏事,不久之后的苏峻之乱中,宣城处在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周边,是叛军的重点打击区域。桓彝忠于晋室,起兵抵抗。但在苏峻手下大将韩晃的打击下,宣城失守。桓彝退守泾县(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韩晃又包围了泾县。桓彝的手下都劝他好汉不吃眼前亏,先假装投降,以后根据情况再说,但桓彝死活不肯。结果泾县县令江播打开了城门投降,桓彝就被韩晃抓住,杀害了。

  当时的桓温,只有十五岁。
  看看现在十五、六岁的男孩子在干什么?打游戏,踢足球,或是埋头苦学准备高考,早慧一点的可能都拉着小女友的手花前月下了。而我们的主人公桓温呢,每天枕着武器睡觉,痛哭流涕到能哭出血来,一心想着为父报仇。
  苏峻之乱只延续了一年就被平定,仇人韩晃也战死了,但另一个仇人江播还活着,也没被朝廷追究责任。这时候社会安定了下了,又过了两年,仇人江播也死了。这时候的桓温十八岁。他就把自己装扮成前来吊唁的宾客,混进了江播家里。江播的三个儿子在守孝,可能江湖中也有桓温要替父报仇的传说,这三个儿子就在手杖里藏了兵刃,用来防身。进入灵堂里的桓温趁江家老大江彪不备,上去就是一刀,当场就把他杀了。江家老二、老三吓得夺门而逃,桓温一不做二不休,追了出去,接连杀了江家老二、老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