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历史人物—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名人》
第17节

作者: caniforget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庾翼去世前,曾经上表朝廷,希望任命自己的二儿子庾爰之来接任自己荆州刺史的位置。但是当时庾家的两位政治大佬庾亮和庾冰都去世了,朝廷把持在庾家的政治对头何充的手上。庾家在中央没有了根基,而庾家的外甥晋成帝和晋康帝这两座靠山又相继去世,刚登基的晋穆帝是晋康帝的儿子,成了庾家外孙子的一辈,血缘关系拉远了。于是在何充和司马昱的坚持之下,桓温被推到了前台,接任了荆州刺史一职,同时加都督荆梁益雍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领护南蛮校尉,假节。

  当时朝中对于桓温接任荆州刺史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而这个最坚决的反对者,竟然就是桓温的好友刘惔!
  刘惔很欣赏桓温的才能,同时也很清楚桓温是个不臣之人。《世说新语》中记载,朝廷讨论是否任命桓温为荆州刺史的时候,刘惔就表态:“如果桓温当了荆州刺史,一定能够控制住荆州的局势(当时朝廷认为庾爰之会起兵抵抗朝廷派来的新任刺史,然后拥兵自立。),但是这样以来就没有人能够控制得住桓温了!”
  《晋书》中则记载,桓温当了荆州刺史后,刘惔曾经对司马昱说:“不能让桓温长久的处在荆州这种地势险要的地方,同时对于他的官职和爵位也要有所压制。”还劝谏司马昱,让自己带兵镇守在建康的上游,以防备桓温。司马昱倒是用人不疑,根本不听刘惔的意见。刘惔反复劝说,都没有被采纳。
  刘惔死后,孙绰为刘惔写诔文,里面尽然有“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这样的句子,说白了就是什么事都不管!而当时人们还当这句话为名言!很难想象一个诸事不烦的人却对于桓温这么上心!可见当时的桓温已经为人所忌惮了。

  对于桓温而言,荆州刺史和徐州刺史表面上看只是平调,并没有升官,但实际上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当时的徐州在石赵政权的控制之下,徐州刺史就是个空头衔。而荆州则完全由东晋朝廷控制,其管辖范围相当于现在的整个湖北省外加河南省南部地区。这一地区不但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还由于处在对敌斗争的最前沿,西边是位于巴蜀的成汉政权,北边和石赵政权接壤,军事力量非常雄厚。这对于桓温而言,是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舞台。

  这时候的桓温,在政治上已经不仅仅需要那些只会空谈的名士做朋友了,还需要招揽两类人才,为他将来进一步的发展做准备。
  一类是继续扩大他的朋友圈。对于东晋讲究门第的政治制度,拉拢各个家族,以期这些家族在政治上和舆论上能够给他支持和配合。而当时第一流的高门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实在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庾氏又已经没落,桓温就把眼光放到了那些第二流的高门身上。
  首先拉拢的是谢氏。
  我们现在都说“王谢”,谢氏和王氏齐名,那是因为谢安官至宰相,才使谢氏跻身于一流高门的。而在当时,谢安还在东山隐居(这个东山不是南京的东山,是会稽的东山,在今天浙江省绍兴市。),谢家的一支谢尚和桓温关系很好,当时任江州刺史。另一支的家族老大是谢奕(谢安是老四),时任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太守。
  原本桓温和谢奕的关系一般,属于那种朋友圈里十天半个月也不啰嗦一句的那种。突然间桓温对谢奕关怀备至,天天刷屏。谢家上下本来也没当回事,但有一天谢家老二谢据的夫人看出了名堂,对家里人说,“桓温这么做,看来大哥要和他一起西去了(指去荆州上任)。”果然,不久征召谢奕做桓温的司马的任命就到了谢家。
  而谢奕也是一个一身名士臭毛病的人,杖着从小就和桓温认识,穿着非常随便,和桓温坐在公堂上的时候,也随意地大声说话、长啸吟咏,成天就知道喝酒,不务公事,空占着司马的头衔。而桓温也就随他去了,还说谢奕“就是我家的‘方外司马’(有编外的意思)啊。”
  谢奕喝酒不但不醉不休,还喜欢拉着桓温一起喝,经常拎个酒壶就找桓温来了。桓温心想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每次谢奕一来,桓温就只好躲到内室去了。内室是家眷起居的地方,外人是不方便进出的。而谢奕也不把自己当外人,根本不讲什么礼数,直接跟到内室里去。桓温无奈,只好躲到了正室夫人南康长公主的房间里,谢奕似乎忌讳公主的身份,不敢再跟进来了。公主却趁机调侃桓温:“老公你要是没有这么一个狂放的司马,我都没有机会见上你一面啊!”

  除了谢家,陈郡袁氏也是拉拢的对象。由于好赌友袁耽的关系,袁家人和桓温也保持着良好的交情,而此时赌神袁耽已经因病去世了,没能亲眼看到桓温后来建立的功业。袁家的袁乔和袁宏也都在桓温的帐下听用。袁乔在桓温平蜀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而袁宏的文采出众,在当时只有孙绰能和他媲美。这两人在后文还会多次提到。
  另一类人就是虽然出身不高,但是是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士。
  最典型的就是习凿齿。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家族在襄阳属于大地主那一类。但是中央的人士看来,这种人只属于寒门。后来习凿齿去建康看望谢安,王羲之那个著名的小儿子王献之也来了,竟然不愿和习凿齿并排而坐(以和寒门出身的人并排坐为耻)。习凿齿年轻时候就有了名气,学问很好。桓温听说后,招他为从事,后提拔到荆州治中,这时的习凿齿还不到三十岁。习凿齿很感激桓温,在写给桓温的信里说,“我要不是遇到明公您,这辈子也就只能在荆州当个普通的小吏罢了。”

  然而习凿齿和桓温的友谊似乎没有维持很长时间,也可能是习凿齿逐渐看清了桓温的面目,在政治上开始有意地和桓温拉开距离。何充去世后,司马昱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全面接管了中央的工作。一次桓温派习凿齿去建康公干,等习凿齿回到荆州后,桓温就问习凿齿对于司马昱的印象,习凿齿毫不避讳地说:“我这辈子没见过像相王(当时司马昱的职务相当于丞相,又有王爵在身,于是被人们称呼为“相王”。)这样优秀的人物!”此时的司马昱已经成为了桓温政治上的对手,习凿齿这样褒奖司马昱,引来了桓温的反感。

  日期:2016-12-29 21:02:20
  南郡公桓温——有贼心没贼胆还死要面子的一代枭雄——之五
  当时在桓温治下的西面,也就是现在四川地区,存在着一个由氐族李特、李雄父子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成汉,自公元303年立国,到桓温治荆州的时候,已经存在了四十多年,传六主,当时在位的名叫李势。这个李势是个典型的富二代,身材高大,身手敏捷。可是又贪财好色,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对于有能力的大臣,肆意怀疑诛杀。于是上下离心,国势日渐衰落。
  桓温的眼睛一直盯着李势。永和二年(公元346年),也就是桓温才到荆州的第二年,桓温就开始和手下讨论伐蜀的事情了。而当时桓温的幕僚们,普遍认为伐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道理很简单:从荆州(荆州州治在江陵,即今天湖北省荆州市。)出发,到成汉的都城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有上千里地,并且当时交通不变,入蜀的唯一通道就是沿长江而上,一路都是险要地带,后勤供应肯定跟不上。况且当时荆州的兵力也不是很多,还要防备北方的石赵政权,兵力少而一旦打了败仗,能不能活着退回荆州都是个问题。于是反对的声音特别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