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崛起—兵锋上的复兴(最幽默的悲壮,长篇原创连载)》
第20节

作者: 大汉骠骑霍将军
收藏本书TXT下载
  秦国利用商鞅变法带来的综合国力的提升,通过不断地突袭战,进一步扩大自身实力。尝到了变法甜头的秦孝公兴奋不已,秦人也深刻体会到变法的好处,借着这股东风,秦孝公决定在秦国掀起第二轮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日期:2016-12-02 14:36:13
  二次变法
  事实已经证明了变法的好处,变法六年以来,秦国国力蒸蒸日上。尤其在军功制度的刺激下,秦人在战场上更加奋勇杀敌,一批批能征善战的勇士得到奖励与晋升,又无疑壮大了秦军的军事力量,与魏军数次交锋取胜就是最好的证明。
  通过变法,秦国政府富了,军事强了,百姓也富了,当初那些歇斯底里抗议新法的人,如今反倒成了新法的坚定支持者。
  在这种背景下,秦孝公决定采取商鞅的建议,继续深入变法。与第一次变法相比,第二次变法的阻力就要小许多,百姓们拥护变法,老贵族们通过第一次变法的打压,势力大大削弱,也因此老实了许多。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国第二次变法在大良造商鞅的主导下正式拉开序幕。
  这一次变法,商鞅更得心应手,除了百姓的支持与老贵族势力的削弱外,他手中的权力也更大。商鞅这次是以大良造的身份主导变法,大良造是当时秦国权力最大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兼军委主席。
  权力大了,就好办事。变法刚开始,商鞅就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迁都。迁都可不是小事,它意味着政治中心的转移,意味着国家战略方向的更改,在迁徙的整个过程中都有非常繁琐的工作要处理,劳民伤财必不可免,但商鞅有他迁都的充分理由,为了秦国的千秋大业,迁都势在必行。
  日期:2016-12-02 16:14:50

  秦国国都原本在雍地,后来秦献公将其迁徙到靠近河西地区的栎阳,原因是当时秦国的战略就是收复河西失地。事实上,栎阳既缺乏山河之固,也不是富饶之地,作为国都很勉强,当初秦献公只是出于收复河西的权宜。
  现在河西之地多在秦国掌握之中,还定都栎阳实无必要。此外,栎阳的老贵族势力虽然遭到削弱,但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迁都可以摆脱旧都的老贵族,有利于将来国家的各项大政方针的推行。
  这样看来,迁都没问题,但迁到哪里是个问题。
  商鞅查看了秦国地图,了解了各大城市的山川形貌、风土人情,想了很久,终于决定在国都迁到咸阳。咸阳地理位置良好,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土壤肥沃,四周有山河之险,进可攻,退可守,且处于东西、南北要道,在此建都有利于掌控全国。
  商鞅把他的想法告诉秦孝公,秦孝公再三斟酌,觉得迁都咸阳是个好主意。于是,在当年秦国便开始在咸阳营造都城,第二年正式迁都咸阳。咸阳从此成为秦国的都城,成为秦国政治军事中心,直到秦朝灭亡也没有改变。
  日期:2016-12-02 18:06:07
  确定了迁都事项,商鞅的第二步便开始改变秦国风俗习惯。这项政策主要是革除戎狄陋习,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
  秦国地处西垂,与戎狄接壤,难免沾染戎人习性。在中原诸侯看来,戎人不知礼义廉耻,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继母,简直就是衣冠禽兽。秦国与戎狄打交道久了,虽然也是华夏族的一部分,但中原诸侯常把秦人比作戎狄。
  随着秦国势力的强大,东出必不可免,秦国要想与东方各国打好交道,就必须在文化上融入其中。秦人原本染上戎狄习性,父子兄弟同丨居丨一室,室内指不定还有各自的女人,这在中原诸侯看在实在有伤风化,商鞅革除这等陋习,无疑在向中原文化看齐,希望秦国获取中原各国认同,减轻秦国在国际上的歧视。
  第三步便是完善行政区域。
  商鞅秦国把分散的小乡邑合并为县,设置县令、县丞,一共新建三十一个县。这主要是精简机构,便于管理,小乡小邑,太过分散,管理起来麻烦,合并后既能精简公务员人数,减少政府财政开支,也便于有效地管理民众。
  日期:2016-12-02 18:30:07
  第四步是废井田,开阡陌,人尽其力,地尽其利。

  井田制是西周时开始发展成熟的土地国有制度,把耕地划分为多块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经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一人耕种大约100亩(约合今70公亩),中间一百亩为公田,其余八百亩为私田,平均分给八户耕种,公田由八户共同耕种,公田收入归拥有该土地的贵族所有。
  井田很美好,似乎人人有田种,几百年后的汉朝周公王莽非常推崇,一心一意想开历史的倒车恢复井田。事实上,井田制在确立之初有它积极意义,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贵族们不满足原来的收入,开始瞒着国君捞外快,开辟的私田也越来越多,又通过改变剥削方式诱惑农民耕种私田,井田制也因此逐渐破坏了。
  既然井田制名存实亡,商鞅于是直接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谁开垦的地归谁耕种。原来大家搞平均主义,每人一百亩,勤劳的哥们觉得不够,懒哥们占着茅坑不拉屎,对公田的耕种也不卖力,反正收成再好也是公子哥们的。现在废除井田,鼓励开荒,多劳多得,农民的积极性自然大大提高,秦国的农业迅速发展。
  第五步,平斗桶权衡丈尺。
  斗与桶都是容量单位,权衡是指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丈尺都是长度单位,实际上就是统一度量衡,这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干过。统一度量衡的意义重大,一是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不然同样都是一斤黄金,一个轻一个重,换算起来很麻烦,买斤肉还得算半天;二是便利于政府收税,道理类似;三是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
  二次变法颁布后,推行基本畅通无阻,但也有个小小的意外。这个意外无损于变法大局,毕竟现在变法在秦国是民心所向,但关系到商鞅后来的生死。
  日期:2016-12-04 08:51:58
  秦孝公十六年(前346年),公子虔触犯新法了。
  当初太子嬴驷犯法,公子虔作为嬴驷的老师,受到牵连被惩治过。既然吃过一次哑巴亏,公子虔就应该明白新法是无情的,新法面前人人平等,不可触犯。但这哥们不知是明知故犯,还是无意中触犯新法,总之,他既然触犯了,就必须接受制裁。
  处理嬴驷违法那次,商鞅其实给了公子虔面子,没有把他往死里弄,要知道同为太子老师的公孙贾可是被整了容(黥面)。现在公子虔竟然还以身犯法,在商鞅看来,这不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吗?
  很好,公子虔,你有种,既然你喜欢吃罚酒,我卫鞅就成全你。于是,商鞅依法严办公子虔,对其处以劓刑。劓刑可比黥面要残酷得多,黥面只是在脸上刻字涂墨,五官还在,劓刑是把犯人的鼻子割掉,这不叫整容,赤裸裸地毁容。

  没了鼻子,原来再风流倜傥的帅哥也让人想吐。没了鼻子的公子虔深感耻辱,躲在家门不愿出门,整整八年。他恨商鞅,自从商鞅到秦国工作,他没过一天舒坦日子不说,还两次被商鞅整治,这回连鼻子也被这混蛋割了。仇恨的种子在公子虔心中慢慢生根发芽,他发誓,只要时机成熟,就一定让商鞅血债血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