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笔记(试图讲述一个完整、鲜活的西周)》
第60节

作者: 独孤晓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4-19 09:13:03
  无冕之王
  时光荏苒,转眼间七年的时光过去了,当初的青涩成王已经长成了年富力强的帝王,当初满头乌发的周公不知从何时起两鬓已经催生出华发。
  岁月铁面无私的在每一个人脸上刻下了年轮,它似乎在用自己的刚正不阿维系着天地间的秩序,它在奋力的催生这新一代的成长,也在催促着上一代的老去。只有无情的执行这天地间的定律,万物才能完成它的新陈代谢,历史的车轮才能碾压过一寸寸的土地,缓缓向前。
  此刻,镐京,王宫大殿之上。成王在大殿之上正襟危坐,日渐衰老的周公面北躬身而立,在他身后站立的是周朝的百官,所有人都身着华丽的服饰,大殿两侧编钟、仪仗整齐划一的陈列。太史作为总策划不时的发号施令,随着太史清亮的嗓音百官开始叩首,礼乐开始响起,仪仗也舞动起了它的威仪。

  没错,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典礼。执政七年的周公在此刻交出了手中所有的权柄,率领百官面北而称臣,成王坐在大殿之上,正接受着来自百官的朝见。从此刻起他便成为这个王朝真正的天子,再也不会有任何的牵绊,他的指令将被传达到王朝的每一个角落,并被认真执行。没有人会再代他下达指令,一切将是新的开始。
  周公也卸下了身上所有的重担,七年间他承受了太多的猜忌、愤恨、攻击,自他执政的哪一天起流言就为停止过,他肩负了太多的责任和压力。我们必须相信,他那日渐佝偻的身躯、苍老的面容、新生的华发多半是肩上的责任和压力造成的。当他面北称臣的那一刻,所有的重担都卸下了,漫天的流言不攻自破。
  有人说,周公之所以执政七年还政成王,是因为成王在这一年刚好年满二十岁。古时规定,男子二十岁成年,成王在这一年成年,周公理应还政成王,此事天经地义。其实,这不过是人们理想化的猜测,之前笔者曾就成王的年龄做过分析,成王继位之时有可能已经成年,只是阅历尚浅,无法担当起一个新生帝国的稳固工作,因此由周公摄政来完成周朝的初创。
  周公之所以在摄政七年后选择还政,是因为在这一年周朝已经完成了初创期的过渡。他的使命已经完成,而不是成王成年的缘故。如今这个新生的帝国已经趋向稳定,而成王也在着七年中成长起来,他足以肩负起整个帝国的重担,周公再也没有什么好留恋的。

  日期:2017-04-19 19:42:38
  周公辅政成王七年,期间成王对周公也有过怀疑、猜忌,但终为周公的真诚所感动,对其信任有加。当周公还政成王之时,想起周公为国家的操劳、奉献,更是感动不已。还政后的周公仍然身居三公之职,作为成王的臣子,听命于成王,但成王从不敢以臣子的身份对待周公,为了显示自己对周公的礼遇,他将周公派到洛邑。这里有着一整套完备的官僚制度,作为周朝的政治副中心,负有治理东方的重任。成王将周公派往洛邑,名义上是命其主持东方事务,实则是继续保留其摄政的权力。

  周公在洛邑主政三年,成王十年,周公已是风烛残年,疲惫的身躯再也无法前行,他的人生依然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周公在病榻之上向自己的家人交代了自己的遗言,他不无动情的嘱托家人,他死之后将自己的葬于洛邑城边即可。即便是死了,他也要为大周守卫疆土,这也表明周公无论生死都是大周的臣民,绝不敢忘记自己臣子的本分。古人视死如归,周公在临终之前能有这样的嘱托定是发自真心实意,这份忠诚着实叫人钦佩。

  此事成王得知之后十分感动,周公虽无不臣之心,但成王也不敢将周公视为臣子。在成王的安排下,周公最终并未葬于洛邑旁,而是被葬于毕地。毕地是周朝的王室陵园,在这里埋葬着文王、武王在内的历代周王,成王将周公葬于此无疑是在默认周公“无冕之王”的地位。
  周公死后,被赐谥号“文”,史称“周文公”。他的次子君臣继承周公的爵位,成为新一代周公继续留守洛邑。此后百年,周公旦的后人如同坚守一份荣誉一样,在周公的位子上兢兢业业,继续为大周朝发光发热。
  在周公的葬礼上,成王无不动容的说:“此生我不敢以文公为臣,应以叔父相待。”贤臣明君共同谱写了这最后一段佳话。
  日期:2017-04-19 19:43:14
  周公的一生无需过多评价,《尚书大传》对周公执政期间的政绩做了速写式的记载,周公执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当然,周公的功绩绝不止这七年,此前他辅佐文武两代君主亦是立下了赫赫功业,但无可否认,最终使周公得以彪炳史册、流芳千古的正是这七年。
  周公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将永远被后世膜拜,他的胸怀和气魄更使后人心悦诚服的奉其为无冕之王。
  日期:2017-04-20 09:52:41
  第四章 灼灼其华
  这一章是周朝的盛世,威威大周,威仪四方。这一时期主要代表有成王、康王、召公、毕公、昭王、穆王、西王母、徐偃王。

  成康之时,出现第一个盛世,刑错四十年不用。召公甘棠树下的故事千年流传。毕公治理京都,百姓安居乐业。昭穆南征荆楚,周朝武功达到鼎盛。穆王西游与西王母留下千古风流佳话。徐偃王起兵同周天子平分天下。(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日期:2017-04-20 11:26:17
  天平天子
  清晨,第一缕眼光射向镐京城内的大殿时,周成王已经坐在了自己的王位上,他正在听取朝臣的奏报,不时的做出自己的决断,整个朝会过程紧张而节奏,成王从容不迫的指点江山、坐拥江山。
  像这样的早朝自成王独揽大权之后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正是这日复一日的工作维持着整个王朝的正常运转。实际上,自周公归政以来,周朝的发展已经步入了正轨,成王只需沿着既定的方向稳步前行,便可以将整个王朝治理的蒸蒸日上。
  此时的周朝已经在一步一的走向太平盛世。
  成王在位前期周朝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但当时真正掌握国家权力的是周公而非成王。七年的时光,成王已成长成一位运筹帷幄的天子,当他真正从周公手中接过王朝的权力时,他已有了足够的勇气和魄力治理好这个国家。
  纵观西周二百年的兴衰,成王之初的这七年可能是帝国最为动荡的七年,即便是懿王时被迫迁都槐里,恐怕也没有像这七年一样搅动天下。经历是催促人们成长的一剂猛药,当时的成王虽未主政,但他毕竟经历了这一切,这足以使他那颗稚嫩的心脏变的坚强,也总够赋予他足够的力量和勇气独自面对今后人生当中任何的风雨、坎坷。
  日期:2017-04-20 19:10:27

  当一个年轻的天子有了这样的力量和勇气时,他也将拥有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去塑造这个王朝的明天。事实上,在成王主政期间,这个王朝完成了进一步的塑造,国家机器变的更加牢固、有力,整个国家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周朝建立后,分封诸侯、威仪四方,规定了诸侯对周天子有朝贡、勤王、接受天子任命等义务,但并未细分不同区域诸侯所应履行的不同义务,只是统而论之,没有形成完备的制度。周公归政后,在天下大定的基础上,周朝又根据对各地的实际控制力、认可度的差异,将天下分为甸服、候服、宾服、要服、荒服五个等级加以治理,史称“五服制度”。不同区域的诸侯所享受的权利不等,因此所履行的义务也不尽相同。

  “甸服”是对王畿以及王畿之内的诸侯国而言,这一地区与周天子的关系最为亲近,所履行的义务也最多,其代表国有周公的封国周国和召公的封国召国。“候服”则是指王畿之外分封给同姓诸侯的地区,这些诸侯国作为周天子统治天下的中坚力量同样需要履行进贡、勤王和祭祀先王的义务,其代表国家又卫康叔的封国卫国、伯禽的封国鲁国。“宾服”是对前代先王后裔的封国而言,这些地区的诸侯国要以客礼相待,无需祭祀周代先王,但同样需要履行进贡和勤王的义务。“要服”指的是淮夷族和南方蛮族生活的地区,这一地区是周朝集中加以约束和管制的地区。

  淮夷在商朝末年和成王继位之初都发动过大规模的叛乱,是历代王朝十分头疼的一支力量,为了防止淮夷的再次崛起,周朝特别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治理。南方蛮族虽然在周朝的建立过程中发挥过作用,但这一地区部族分布十分复杂,周朝建立之后未能对这些部族进行足够的重视,因此双方关系一直十分微妙,被周朝列为特别防御对象。其代表有淮夷中的徐国和南蛮中的荆楚(并非后来的楚国)。

  “荒服”主要是戎狄生活的西北地区。这片区域周朝并不十分感兴趣,只要他们不侵扰周朝,周朝也绝不愿去招惹他们,所以周朝对这一地区的政策是,只要戎狄各族承认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即可,如果偶尔有几个部族首领来镐京朝拜一下周天子那就无可挑剔了。
  “五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周朝对天下的治理更为系统化,为周朝的繁荣昌盛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一制度在周朝前期被很好的贯彻实施,但后期随着各方矛盾的加剧,这个曾被周朝统治者所推行的制度逐渐遭到破坏,直至最后面目全无为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