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民族与文明通史》
第6节

作者: 麟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五)文化
  迦腻色伽崇信佛教。贵霜帝国佛教迅速传播,丘就却、迦腻色伽都是佛教的赞助者。迦腻色迦信奉大乘教派,从此印度佛教以大乘为主。两汉三国时,外国僧人半数以上来自贵霜领地,他在首都建立起极其壮丽的寺院和佛塔。我国东晋高僧法显巡礼印度时曾亲眼看到过这些雄伟的建筑物。他慨叹地说:“凡所经见塔庙,壮丽威严都无此比。”在迦腻色伽时期,传说在迦湿弥罗(又译为罽宾或湿婆,即克什米尔)曾举行过佛典的第四次结集。胁尊者召集500高僧,世友为上首。经这次结集,使经、律、论三藏各成10万颂,共960万言。当东印度佛教已不是那么兴旺的时候,西北印度的富楼沙却成了佛教的中心。

  (1)保护学术
  迦腻色伽保护学术。在他的宫廷里有著名的佛教哲学家马鸣、胁尊者和世友,还有著名的医生阇罗迦和著名的建筑师阿基西劳斯。后者即在富楼沙所建的大佛塔的希腊建筑师。
  贵霜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而且贵霜帝国出自文明水平不高的游牧部族,加之境内又有各种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迥然相异的民(种)族,这就为东西方文化在其境内融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融合希腊、印度传统的犍陀罗艺术即产生、发展、成熟于贵霜时代。贵霜的文化艺术和建筑对中亚有很大影响。犍陀罗艺术于魏晋时期沿丝路传入中国。
  (2)宗教兼容并包
  迦腻色伽虽然崇信佛教,但并不排斥其他宗教。在他的钱币的背面可以看到希腊的、苏美尔的、埃兰的、波斯的和印度的神像。这一方面反映了他对宗教的兼容并包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所统治的帝国是广大的。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来往和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也正体现了佛教的包容性。

  (六)君主
  赫拉欧斯(1年~30年)
  丘就却(30年~80年),首位贵霜皇帝(45年~77年)
  阎高珍(80年~105年)“无名王”索特尔麦格斯(意为“伟大的救世主”)
  阎膏珍(105年~127年)
  迦腻色伽一世(127年~147年)
  婆湿色伽(151年~155年)
  胡毗色伽(155年~187年)
  韦苏提婆一世(191年~最少至230年),贵霜王朝最后一个君主
  迦腻色伽二世(226年~240年)
  Vashishka(240年~250年)
  迦腻色伽三世(255年~275年)
  韦苏提婆二世(290年~310年)
  Chhu(310年?~325年?)
  ShakaI(325年~345年)
  Kipunada(350年~375年)
  由于过去历史学家不能解读佉卢文,而各国的史料的内容又有矛盾,所以,过去一直都未能就贵霜王朝的各个君主整理出一个有系统的列表出来。
  (七)影响
  贵霜帝国的建立,打开了南亚与中亚之间的屏障,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方当为于阗(今中国新疆的和田市)。于阗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道的中心,为中西交通的要道。
  据《洛阳伽蓝记》和《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大约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已有迦湿弥罗的高僧毗卢折那来此传布佛法。佛教最早传入中国中原地区,是在西汉末年。据《魏书释老志》所记,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有大月氏王使伊存来长安口授佛经。
  东汉以来,有不少大月氏、安息、印度和康居等国的僧人东来中国传教。相传最早来中国的印度高僧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他们在大月氏受汉使的邀请,同来洛阳,住在白马寺,并在这里编译出《四十二章经》。这是最早的汉译佛经。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流传,魏晋以来,中国的僧人赴西天取经者也日益增多。至南北朝时代,佛教在中国开始盛行。著名的佛教三大石窟——敦煌、云岗和龙门,就是从这一时代开始开凿的。它们至今仍为世界闻名的佛教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藏。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僧徒,各就所学,建立学派,为隋唐佛教全盛时期的到来作了重要准备。

  (八)考古发现
  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路北段上的宁夏西吉县因雨水冲刷,出土了17枚经初步鉴定疑为古贵霜帝国的铜币。出土的钱材质为铜,圆形无孔,一面是文字,一面有牛等图案。这是宁夏第一次发现该币种,中国国内只有新疆曾有发现。贵霜钱币采用希腊打压法制造,质地有金、银、铜等材质。钱币正面往往以文字、人物与图案设计并重,形制千姿百态,形状近似圆形或椭圆形等;钱币背面常常是"贵霜化"了的希腊、伊朗和印度诸神。由于采用打压法制造,造型多欠规整。铜质币可能因年代久远,流通磨损,氧化锈蚀等原因大多品相相对稍差。新疆楼兰遗址及和田地区曾出土发现数十枚贵霜钱币。

  日期:2018-04-08 06:44:38
  寄多罗贵霜国
  贵霜帝国衰落瓦解之后,另一支贵霜人部落在寄多罗率领下,约于360年在犍陀罗、旁遮普、克什米尔建立统治,史称为寄多罗贵霜国。该国定都富楼沙,在4世纪末国力颇为强盛,向东南扩张,多次与笈多帝国发生冲突。5世纪该国亡于嚈哒人。
  大月氏王寄多罗之子建立的国家,又称小月氏国,地处犍陀罗及印度河流域,都城在白沙瓦。公元420---438年间建国,公元5世纪中叶,被厌哒人所灭。 伊朗史料记载, 寄多罗王朝在阿姆河以南,巴里赫与马鲁之间;《魏书西域传》分别称第四贵霜王朝既寄多罗贵霜和寄多罗之子分领的富楼沙地区为“大月氏国”和“小月氏国”。中国史籍说他们本居于西平[西宁]、张掖之间。服饰与羌人相同。

  日期:2018-04-08 19:08:48
  龟兹国(古代西域大国)
  “龟兹国”(拼音qiū‘cí,梵语Kucina),是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又称丘慈、邱兹、丘兹,为古来西域出产铁器之地。
  龟兹古代居民属印欧种。回鹘人到来后,人种和语言均逐渐回鹘化,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 、新和六县市。
  都延城,唐代称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古城)。西汉时隶属于匈奴。公元前77年(汉昭帝元凤四年),龟兹服从于汉。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汉廷在龟兹东乌垒城设西域都护。王莽时重又隶属于匈奴。
  5世纪中叶,龟兹一度为柔然部控制。5世纪末,曾隶属于西方强国嚈哒。此后,龟兹曾先后遣使于北魏、北周和南朝的梁。隋代时,龟兹臣属于北方西突厥汗国。公元615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曾遣使入朝。
  在历史长河中,龟兹是丝绸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道的重镇,宗教、文化、经济等极为发达,龟兹拥有比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它被现代石窟艺术家称做"第二个敦煌莫高窟"。龟兹人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此外尚有冶铁业,名闻遐迩,西域许多国家的铁器多仰给于龟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