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史》
第31节

作者: 九皋寒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5-25 08:06:01
  不过,玩笑归玩笑,隋炀帝确实是做了精心的准备。
  他考虑到陆路进攻的难度可能会有点大,因此给幽州总管元弘嗣单独下了一道旨意,让他前往东莱海口造三百艘大船备用(水陆一起进攻)。
  临行之前,隋炀帝又下了一道诏书,让全国各地的军队,凡是可以派上用场的,都需要前往涿郡集合,随时等候朝廷的调遣。
  611年4月15日,隋炀帝一行到达涿郡行宫,将身边的官员、从属和各国的使节们都安置好之后,隋炀帝再次下令,调派江淮以南的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划船的人)三万人前往涿郡集合。
  611年5月,隋炀帝命令河南、淮南、江南等地的官府督造五万辆新式战车,送到高阳备用(今河北保定市境内)。
  611年7月,隋炀帝调派江、淮以南的民夫以及运粮船前往黎阳和洛口,将国库的粮食运送到涿郡备用。
  隋炀帝虽然很傲气,可辽东之战毕竟事关上百万士兵的身家性命,大隋的国运和前途,他丝毫不敢大意。大敌当前,隋炀帝最在意的就是大军的粮草,以及后方的民心稳定问题。

  凭借着隋朝的粮食、武器和兵马储备,打下十个高句丽都没有问题,然而,他可能没有想到,问题没有出现在粮饷上,而是他的大后方。
  为了打赢这场战役,隋炀帝恨不得将全国所有的粮草和兵器甲仗都运送到前线,事实上,负责后勤保障的官员确实调集了无数的粮草备用,可当时有限的运输能力却给隋炀帝几乎带来了灭顶之灾。
  首先,那时候的涿郡只不过是塞外的一个小城而已,和明清的北京城,甚至唐朝的幽州都没法相提并论。说的更夸张一点,从河北、河南到涿郡,连一条像样的道路也没有,运输粮草和兵器的队伍只能一路修补道路,一路运输粮草。
  有人可能会问了,隋炀帝不是修建了一条从太原前往保定的驰道吗?是的,可山西境内的粮草和军队数量毕竟有限,远达不到隋炀帝的需求,此次出兵,朝廷主要是从河南、山东、淮南等地调兵遣将,山西的驰道压根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其次,运输的季节是春夏之际,阴雨绵绵。

  据史料记载,就在此时,黄河沿线暴雨倾盆,河南、山东等地30多个郡,数十万老百姓受灾,以至于无家可归。运送粮食的牛车遭遇暴雨天气,只能陷在泥地里不动弹,运输的大队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粮草被雨水淋湿,一筹莫展。
  运送到前线之后,朝廷发现大部分粮食已经严重发霉,将士们根本无法食用,因此勒令百姓自己处理这些粮食,然后换算成钱交给官府…
  再次,这个季节刚好是老百姓农忙的时候,隋朝国富民强,谁家里没有几亩薄田需要耕种?考虑到这是国家的大事,朝廷又减免了多年的赋税徭役,老百姓这才愿意奔赴前线为国出力。
  问题是,工作量太大啊!农民们要么在路上活活累死,要么生病去世,要么被押运官活活整死,因此民怨极大!

  最后,凭着当时的运力,两个人才能运送三石米(360斤左右),这还包括农民兄弟在路上的口粮,以及要进献给押送粮车的官员们的…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数十万农民舍弃自己的土地和妻子儿女,孤身一人到前线为军队运输粮食,自己家里的田地却无人耕种,给军队运输的粮食又被自己当做口粮在路上吃掉了…
  最后的结果呢?
  你运到部队里面的都是空车,难道这就是皇帝交给你的任务吗?
  即便是有能力运送到在泸河、怀远二镇(隋炀帝在辽宁设置的临时物资储备库),交上去的也只是被雨水淋湿,无法供军队使用的劣质稻米。
  摆在这些农民面前的选择不多,要么你就承认自己在路上把军粮吃了,接受朝廷的军法处置,要么你就逃跑。能回家吗?不能,因为朝廷会继续追究你的责任,那就只好去做亡命之徒,做绿林好汉。
  这就是隋炀帝第一次征伐高句丽时,后勤运输线路上的真实写照。
  隋炀帝的高句丽战争还没有打响,后面就已经有人在造他的反了…
  日期:2018-05-25 15:39:10
  第32章第一批造反者
  王薄、孟让、窦建德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造反者。
  我总结了一下,一般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有几类人造反的概率最高:

  第一类:根正苗红的农民。
  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环境一般比较糟糕,是朝廷低级官僚压迫的主要对象,如果被欺压到没有立足之地,不奋起反抗就没法保全自己的地步,他们就会不约而同的扯旗造反,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隋末的王薄就属于这类人。
  隋炀帝登基之后,干了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大工程:修建东都洛阳、南巡江都、北巡大漠、修建长城、西征吐谷浑…这些事儿无一例外,都要征调男丁!
  男丁从哪里来?
  客观的说,除了江南和西南的百姓外,全国各地的百姓都接到过朝廷的调令,但是山东、河北、关中、河东等地,却是朝廷征调最频繁的地方。
  当时朝廷是怎么用人的呢?
  隋炀帝是大老板,他一声令下,朕要修建洛阳宫!
  长安的官老爷们闻风而动,立刻给各州县的长官下条子,征调民夫送往洛阳!
  中央朝廷的官员自然不会参与工程的建造,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设计图纸、管理项目经费、项目现场监督,以及后期的验收。至于修造工程,对民夫的调度使用,日常的伙食和薪酬,全都是地方官员和小吏负责…
  地方官员的诉求是什么?用最快的速度搞定工程,让上级领导们满意,让皇帝满意,因此在使用劳动力的时候,这帮人是无所不用其极,如果官员们有良心,就会督促民夫昼夜加班,良心被狗吃了的,直接上鞭子抽打,态度极其恶劣。
  修建洛阳宫的时候,因为工期太严,劳动强度太高,死伤者不计其数!
  这还不算什么,地方官员不能白干活啊,除了拿朝廷的俸禄外,是不是得从中克扣百姓的血汗钱?客观的说,朝廷为了修建洛阳宫,批了巨额的资金,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拿这笔钱…
  以隋朝的国力,上马几个大工程根本不在话下,问题是隋炀帝的节奏太快,老百姓刚刚忙完这里,就得启程赶往那里,实在是不堪其苦!
  朝廷虽然给百姓分了不少田地,也免除了他们的赋税,可男人们整天在外打工,根本就没时间照顾家里,再多的田地又有什么用?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什么结果?
  要么让田地荒芜下去,要么把田产卖给当地的豪强和地主,换取全家老小的生活费!
  客观的说,修洛阳、修长城,虽然死了不少人,可大家毕竟都还有盼头,直到朝廷上马大运河项目的时候,老百姓的眼中开始充满了绝望。当时,河北、淮南、淮北、山东等地热火朝天,一连好几年,家家户户都得出工出力,刚把大运河交付给朝廷,征兵令又被送到了家中…
  据史料记载,为了征伐高句丽,隋炀帝从全国各地征调了113万府兵,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河北和山东,这两个地方堪称是“扫地为兵”…这还没算上在路上运送粮食和保障物资的百姓!
  新鲜出路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