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史》
第41节

作者: 九皋寒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6-02 10:16:47
  后来,隋炀帝出巡西北,大军在大斗拔谷遭遇到了极其恶劣的天气,隋炀帝身边的守备力量严重不足,杨玄感就动过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的心思.
  当时,杨玄感的族叔杨慎认为朝臣和隋炀帝还是一条心,而且国家比较安定,百姓也比较拥护朝廷,下手的时机还是太早,这才逼迫杨玄感放弃了这次谋杀。
  杨玄感见来硬的不行,就想要曲线救国,重新赢得隋炀帝的信任。
  当时,隋炀帝到处巡幸和征伐,非常崇尚武力,杨玄感因此找到时任兵部尚书段文振,掏心掏肺地说道:“尚书大人!我杨家世受天恩,让无数人因此眼红,哥们如果不在边塞立点功劳,如何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如今边境战事频繁,我杨玄感甘愿受朝廷的驱使,您身为兵部尚书,应该明白我的拳拳报国之意!”
  有句话说的很到位:只要马屁拍的好,没有什么关系搞不好!
  杨玄感的马屁,至少让兵部尚书段文振闻到了一点清新脱俗的味道,因此他转身就将此话转述给了隋炀帝。

  隋炀帝是个单纯的人,没那么多的弯弯肠子,这一点毋庸置疑。
  有一天上朝,隋炀帝特意提到了此事,对杨玄感忠君报国的行为大为赞赏,并当场夸奖道:“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这话真不假!来人,给杨玄感赏赐千段缣彩(彩色丝织物)!”
  杨玄感的父亲是大隋的丞相,隋炀帝的意思很明显,暗示你以后可能继承父亲的衣钵,做大隋王朝的宰相!
  多么高的期许!
  事实上,隋炀帝并不是说说场面话而已,此事过后,他经常带着杨玄感参与朝政,给足了锻炼机会,颇有提携后进,培养接班人的意思。
  日期:2018-06-02 14:07:27
  第39章兵临东都洛阳
  隋炀帝第二次出征高句丽的时候,特地让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鹤壁市浚县)督运军粮物资,给予了足够的信任。

  不过,杨玄感压根就没有打算,也没有心情去帮隋炀帝征讨高句丽,至于杨家世受天恩,需要报效国家的话,犹如清风拂面,流水无痕。
  我只能说,谁先当真,谁就输了…
  杨玄感心心念念想的,是如何拉杨广下水,实施杨氏家族的复仇计划…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刚刚到达辽东,杨玄感便和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负责文书的草拟工作)赵怀义等几个亲信暗中密谋,故意拖延发往辽东的军粮和战备物资。
  这可就要了命了,粮食不到位,这仗怎么打?
  隋炀帝多次派人前来催促,可杨玄感每次都是找各种借口推诿责任:要么是附近盗贼太多,把粮食给打劫到山林湖泽,要么是河中泥沙淤积,运粮船没办法将粮食运出去.
  陛下!情况很客观啊,要不您先调用其他地方的军备物资?

  赤裸裸的挑衅,赤裸裸的推卸责任。
  隋炀帝虽然很气恼,但并未追究杨玄感办事不力的责任,反倒是杨玄感在加紧调派各方力量为己所用,准备发动接下来的军事政变,给隋炀帝致命一击。
  彼时,杨玄感的二弟,虎贲郎将杨玄纵跟随隋炀帝到了辽东,杨玄感派遣心腹之人前去送信,让他秘密返回了黎阳。与此同时,另外一路使者偷偷潜进长安城,打算将好友李密和三弟杨玄挺也接到黎阳。
  做完了这一切,杨玄感发出了最后一道指令:派遣亲信前往隋炀帝在辽东的行营,诈称海军主帅来护儿还没有到平壤城,便起兵造反。
  贼喊捉贼的把戏,虽然拙劣,却很奏效…
  杨玄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制造烟幕弹,为自己起兵造反争夺先机。
  既然来护儿谋反了,杨玄感就得为朝廷做点什么吧?

  比如封锁海军回洛阳的通道…比如招兵买马,保卫黎阳仓?
  于是,杨玄感打着为朝廷平叛的名义,大张旗鼓地封锁了黎阳全境,并公开发布榜文,要求周边郡县的官员们加紧招兵买马的步伐,并让他们把新招募的士兵全都派送到黎阳来…
  造反都造的这么别出心裁,也难怪连李密都会自叹不如!
  日期:2018-06-02 17:08:22
  为了控制黎阳的局势,杨玄感擅自做主,任命赵怀义为卫州刺史,东光县尉元务本为黎州刺史,河内郡主簿唐祎为怀州刺史。
  做好了这一切,就等着扯旗造反了…
  中国历史上的造反者,但凡觉得自己是站在正义的旗帜下,都会请文笔华丽的大文豪帮忙写一篇“讨伐檄文”,对讨伐对象的罪恶大书特书,同时将自己捧上道德的制高点,比如袁绍请陈琳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徐敬业请骆宾王写的讨伐武则天的檄文,都是这个套路。

  纵然是文化水平有限,也得挖空心思发明几个口号,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打土豪、分田地”之类的…
  不过,杨玄感却非常不讲究,既没有请人写讨伐檄文,也没整几个朗朗上口的口号,甚至都没批判过隋炀帝的任何毛病,显得极其随意和草率…
  日期:2018-06-02 19:24:49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