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上无名——讲述封神背后的故事》
第50节

作者: _六铃使者_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2-14 14:15:53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姬昌对伯邑考的评价,自然就好不到哪里去了。
  文王曰:“卿只执一时之见,此是吾子自取其死。孤临行曾对诸子、文武有言,孤演先天数,算有七年之灾,切不可以一卒前来问安,候七年灾满自然荣归。邑考不遵父训,自恃骄拗,执忠孝之大节,不知从权,又失打点,不知时务进退,自己德薄才庸,情性偏执,不顺天时,致遭此醢身之祸。孤今…”
  看来,姬昌早就动了越子传位的心思!所以,伯邑考的为父朝商,根本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阴谋!而主导这场阴谋的幕后黑手,自然就是老太姜无疑了。
  老太姜之所以要这么做,不外乎有以下两个原因:
  1.救姬昌归国。
  其实,在老太姜看来,伯邑考只要往摘星楼上一站,什么都不用做,纣王自然就会放姬昌归国了。
  为什么呢?因为,纣王只要看到伯邑考的年纪,就会明白姬昌也活不了多久了!而事实上,姬昌归国之后,也的确没过多久就寿终正寝了。
  一个濒临死亡的人质,几无价值可言,这就是纣王为什么会轻而易举地就答应伯邑考代父赎罪的原因了!诸位当真以为纣王就那么沉迷于伯邑考的琴声吗?不可能的。
  当然,即便姬昌基本上已经丧失了继续作为人质的价值,也并不意味着纣王就一定会放了他。所以,姬昌之被赦,定然是别有内情。而这所谓的别有内情,恰恰就是西岐不倒翁老太姜的老谋深算了。
  实际上,老太姜派伯邑考来朝歌代父赎罪,其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与纣王交换筹码!换言之,老太姜是打算用周室嫡长子伯邑考来代替姬昌成为西周政权在商王朝的新人质。
  应该说,老太姜的这招交换筹码,对于纣王而言,是十分受用的!也正因为如此,在纣王痛快地答应了伯邑代父赎罪的请求之后,妲己才会借传琴之名,行诬蔑之实,其用意十分明显,就是罗织罪名,寻机扣人。这才是纣王口中所谓的真正的一举两全之道。
  但奇怪的是,在交换筹码这件事情上,纣王的态度似乎有所反复。这就直接导致了,政策执行人妲己在陷害伯邑考之事上接二连三的失败。不得不说,在纣王反复无常的背后,是智囊费仲的摇摆不定。
  然而,费仲的摇摆不定,亦并非毫无道理:姬昌与伯邑考,这对冤家父子,究竟谁会死在前面,根本就是个未知之数。换句话说,交换筹码这件事,看起来是互惠双赢,但实际上对纣王而言,却存在着诱惑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交换筹码的难题,费仲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时移世易,也是时候该改弦更张了。于是,纣王便下定决心,一改交换筹码而为放弃筹码。杀掉伯邑考,放归姬昌,这也就意味着原本那执行已久的人质战术,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可这个时候,费仲为什么会突然间就改变了战术呢?贫道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人质战术,本身就是个缓兵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商周矛盾。

  (2)作为人质,姬昌价值将尽,原本是杀放两可的,但纣王赦他归国,这实际上就牵涉到费仲此次战术变换的核心内容了:分化诸侯。
  尤浑出班奏曰:“陛下天恩,既赦姬昌,再加一恩典,彼自然倾心为国。况今东伯侯姜文焕造反,攻打游魂关,大将窦荣大战七年,未分胜负。南伯侯鄂顺谋逆,攻打三山关,大将邓九公亦战七载,杀戮相半。刀兵竟无宁息,烽烟四起。依臣愚见,将姬昌反加一王封,假以白旄黄钺,得专征伐,代劳天子,威镇西岐。况姬昌素有贤名,天下诸侯畏服,使东南两路知之,不战自退。正所谓举一人而不肖者远矣!”

  王曰:“卿在羑里,七载羁囚,毫无一怨言,而反祈朕国祚绵长,求天下太平,黎民乐业,可见卿有忠诚,朕实有负于卿矣。今朕特诏,赦卿无罪。七载无辜,仍加封贤良忠孝百公之长,特专征伐。赐卿白旄黄钺,坐镇西岐。每月加禄米一千石。文官二名,武将二员,送卿荣归。仍赐龙德殿筵宴,游街三日,拜阙谢恩。”
  姬昌此番归国,绝非赦罪平反这么简单!既加官进爵,又赐白旄黄钺,享征伐大权,更夸官三日,文武送归,真可谓是荣耀无边啊!但是,这所有的一切,又将置东南二路诸侯于何地?
  东伯候姜文焕,与南伯候鄂顺,会怎么看待他西伯侯姬昌?连杀子之仇都不顾的卖友求荣的无耻小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