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懂此书,天下无书》
第50节

作者: 渔樵故纸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君王带领国家追逐功利,不申张正义,不遵守信用,唯利是图;对内,不惜为绳头小利欺骗人民,对外,为追求大利不惮欺骗盟友。不用心管理好自己已经拥有的,却常常觊觎别人所拥有的。这样一来,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上诈其下,下诈其上,上下离心离德,则敌国轻视,友邦不信,权术泛滥而国家日衰,发展到最后必然是国破家亡,齐湣王和孟尝君便是明证。他们掌控着强大的齐国时,不弘扬礼义,不修明政教,也不求一统天下,只知道结党营私和对外侵略。所以当齐国强大时,能够向南打败楚国,向西威逼秦国,向北战胜燕国,吞并中原的宋国。然而当燕国、赵国等群起而攻之,灭齐却如摧枯拉朽一般。齐湣王身死国亡,成为天下人共同声讨的对象,后世谈到暴君时总要举他为例。这没有别的原因,皆是因为他不遵行礼义而玩弄权谋。

  上述三者,贤明的君王应慎重地抉择,仁人志士则应认真地予以辨明。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
  荀子所说的“义立而王”在当今这个惟利是图的世界已只能作为一个美好的愿望去向往;“信立而霸”也已只适用于商场,一旦上升到民族国家之间的斗争,其效用则极其有限。
  不过这至少可以说明,虽然对人性的善恶持不同的看法,但荀子和孟子一样对儒家的理想抱有最高的敬意,博学的荀子大概在当时就已意识到这理想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所以后来才主授法学,教出了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大师。为“外儒内法”的形态打下了基础。而“外儒内法”则几乎是此后这片土地上所有强盛王朝的统治内核。
  然而,一千多年后的头号腐儒,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朱熹,却因为荀子所持“性恶论”与自身理论的根本冲突,而拒绝承认荀子的儒家大师身份。虽然务实的荀子必然毫不在意什么狗屁头衔。
  但这也说明了一个悲哀的事实:像子思和荀子这样不拘泥于教条,不持门第之见,一心追求真理和实效的大师,往往因为无法形成特定的利益团体而被淹没于时光之中,而像朱熹这样的学阀,却因为迎合了部分人的利益而享有盛名。
  这也是为什么,宗教总是固执的坚持那些明显不符合事实的教义,因为和我们大部分人所认为的不同——人们并非总是愿意执着的追求真理,更多的时候,他们只需要一个可以一起喊起来的口号。而这些人则正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中所说的乌合之众。
  虽然荀子所说的古老的成功经验对当今社会作用有限,但他所论证的执政者不应该带领国家和人民一味追求功利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学习了荀子的高论之后,让我们一起把目光转移到上将军乐毅身上,看看这位大神是怎么用仁义征服了偌大的齐国。
  乐毅听说昼邑(今山东淄博)人王蠋(音:烛)贤能,就命令燕军不得进入昼邑周围三十里以内。然后派人去请王蠋,王蠋却辞谢不去。燕人威胁说:“你要是不给面子,我们可就要屠城了。”王蠋正色道:“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嫁二夫。国破君亡,我无力改变,现在又被人以武力胁迫。我与其不义而生,还不如一死了之!”于是将脖子系在树枝上,纵身一跃,折断脖颈舍生取义而亡,留下本来只是想吓唬一下他的燕国使者在那里目瞪口呆。

  乐毅虽然觉得可惜,但并没有因此停下他前进的步伐,燕军乘胜长驱直入,齐国各城皆望风崩溃,他整肃燕军纪律,禁止侵掠,寻访齐国的隐士高人,给予极高的礼遇。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修其善政,齐国百姓因此欢呼雀跃。
  于是,乐毅派左军渡过胶水,抵达胶东、东莱(今山东半岛)。派前军沿着泰山向东抵达黄海,占领琅琊(今山东胶南);右军沿着黄河、济水,驻扎于阿城(今山东东阿)、鄄城(今山东鄄城),与魏军首尾想连;后军沿渤海镇抚千乘(今山东高青);中军则坐镇齐国都城临淄。并且在城郊公开祭祀齐桓公姜小白和管仲,表彰贤士的故里,赐封王蠋的陵墓。在这一系列的行为的感召下,齐国有二十多人接受了燕国的封号和食邑,另有一百多人接受了燕国的爵位。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燕军就攻占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并一律成功改为燕国的郡县。

  乐毅率领的燕军如秋风扫落叶般的架势让诸侯各国目瞪口呆,原以为二十八年都没什么动静的燕国只不过是一只壳比较厚的缩头乌龟,一动手才发现,这完全是一只智勇双全的忍者神龟。于是,他们每个人都在默默庆幸二十八年前欺负燕国的不是自己。
  经此一役,燕国名震天下,位列七雄;而乐毅则凭此战之功跻身唐、宋两朝之武庙十哲。
  同年,秦昭王嬴稷、魏昭王魏遫、韩釐王韩咎在周赧王姬延的老窝洛阳举行了友好会谈,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便是重新认识姬职和乐毅这两位同志。而东道主姬延却对此毫不关心,因为这些人每次到来都让他胆战心惊,生怕那个不要命的一冲动就让祖宗基业彻底断送在了自己手上;更重要的是,周王室所剩土地上的那点产出,实在是招待不起他这些财大气粗的小弟们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