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宗子》
第29节

作者: 沙梨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君是什么时候出仕的?”诸葛亮好奇问道。
  “今天才上任。孔明与我年龄相仿,直接称呼我的字‘仲达’即可。”说到自己的表字,刘景面上微露异样。
  “这个……”诸葛亮面露犹豫之色。两人刚刚认识,直呼其字似乎不太合适,然而刘景盛情难却,他只好勉强答应。
  抵达市楼,刘景邀二人入室。
  诸葛亮、诸葛均兄弟不愧是齐鲁望族出身,两人跽坐于草垫,臀部抵着脚踝,双手规矩的放在膝上,身躯挺直,目不斜视,显示出了良好的家教。

  刘景刚一落座,就忍不住问出潜藏心底的疑惑:“孔明,你们兄弟乃是齐鲁人士,不知为何流落至长沙。”
  刘景前世非常敬佩诸葛亮,对他的事迹颇为了解,史书可没说他来过长沙。
  “两年前曹操兴兵徐州,手段酷烈,杀戮男女数十万口,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墟邑无复行人……”回想起家乡的惨状,诸葛亮语气之中不免带上哀伤与愤恨之意。
  “我等兄弟少年失枯,是被叔父抚养长大,迫于曹操淫威,叔父带领家族避乱淮南。今年初叔父被委任为(扬州)豫章郡太守,可没过多久,长安朝廷另派会稽朱皓朱文明为豫章太守。”
  “所谓‘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叔父与朱皓交战兵败,本欲投奔刘荆州,却被朱皓带兵截断北上之路,叔父只好带领全家老小横穿山岭,来到长沙。
  刘景恍然大悟,豫章郡与长沙郡相邻,原来诸葛玄兵败后投奔刘表,没有走北上江夏的路线,而是辗转来到长沙。
  其实诸葛亮有些话没有明言,其叔父诸葛玄的豫章太守之位是由袁术或刘表任命,历史上具体是谁,说法不一,然而有一点可以确定,诸葛玄的豫章太守乃是地方诸侯私署,可谓名不正言不顺。
  而他的对手朱皓,并非普通角色,他是平定“黄巾之乱”的名将朱俊之子,为人颇知兵法,并且是扬州本地人,更持有朝廷任命的诏书,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占齐了,对付诸葛玄这般缺乏根基、不通军事的文人,简直易如反掌。

  刘景开口问道:“孔明,你们准备在长沙待多久?”
  “原本我们没打算在长沙久留,奈何叔父大人刚到长沙就病倒了,十余日来始终不见康复,着实令人担忧。”诸葛亮谈到叔父诸葛玄的病情,不免心怀忐忑。
  诸葛亮父亲诸葛早逝,叔父诸葛玄是如今家族唯一的顶梁柱,他若有个三长两短,整个家族都会因此一蹶不振。
  “是否请过医师查看?”刘景关心地问道。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历史上诸葛玄好像到襄阳一段时间后才去世,在此期间,他将两位侄女,也就是诸葛亮的大姐、二姐,分别嫁给襄阳大族蒯氏、庞氏子弟,所以诸葛玄目前应该没有生命危险。
  诸葛亮点头道:“请过几名医师,说法大同小异,不外是心神操劳过甚、不服南方水土之类,我兄弟二人来市井就是为了给叔父买药。”
  刘景出言安慰道:“长沙多雨潮湿,很多中原之人来到长沙都会生病,令叔父应该不是得了什么重症,安心调养一阵即可痊愈。”
  他倒是希望诸葛玄病得久一点,如此一来他就有更多时间和诸葛亮结交,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希望如刘兄所言。”
  刘景决定换个轻松点的话题,说道:“我与孔明,一在天南一在海北,能够在此结识,这是多么奇妙的缘分啊。”
  “何谓缘分?”诸葛亮不解地问。
  刘景一怔,这才想起“缘分”乃是佛家术语,而此时的佛教,进入中国时日尚浅,还属于非主流,不为大众熟知。

  刘景反问道:“孔明可知佛?”
  “略知一二。”事实上不止诸葛亮,整个徐州的人都对佛教印象深刻。
  徐州佛教的首领名叫笮融,他仗着和徐州牧陶谦有同乡之谊,而成为下邳国国相。此人任职期间,广兴佛寺庙宇,并且要下邳国百姓日夜诵读佛经,每到浴佛会时,在路旁设席长数十里,置酒饭任人饮食。来参观、拜佛的百姓达万人之多。
  前年曹操以报父仇为名入侵徐州时,笮融不敢抵抗,带着信徒手下男女万余人弃城而逃,在前往家乡丹阳郡的路上,途经广陵郡,广陵太守、琅琊名士赵昱热情相迎,没想到笮融故意灌醉赵昱,将其杀害,之后纵兵劫掠广陵郡,载着一郡财物而去。
  面对敌人的入侵,笮融身为下邳国相,不仅不做抵抗,反而在背后捅刀,徐州百姓谈到此人无不咬牙切齿,恨不能杀之而后快,连带着佛教徒也被视为贼寇之流。
  刘景对此事不甚了解,说道:“缘分乃是佛家之言,‘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人之相遇,即为缘份。”
  “缘可一分有二,一为善缘,一为恶缘。善缘者有善因者得善果,而恶缘则相反,种恶因者得恶果。……”
  刘景将前世听过的佛家言论一股脑翻出来,他本人是一名无神论者,却不得不承认宗教忽悠人的本事确实厉害。

  诸葛亮听得一愣一愣,越是仔细回味,越觉意境深远,拜服道:“在下之前曾拜读过刘兄之作《劝农》,典故人物信手沾来,学识之渊博,非常人所能及。只是在下万万没想到,刘兄不但学贯五经,还精通佛家之言,若非亲眼所见,在下绝不信世间竟有如刘兄这样年纪的博学者。”
  “孔明之言过矣。”刘景摇了摇头,说道:“只有如马季长、郑康平之辈,才称得上‘学贯五经’,我这辈子也达不到他们的成就。不过‘白首穷经’实非我的志向,我读书向来不求甚解,会意即可。”
  马季长即马融、郑康平即郑玄,两人都是综合百家,遍注群经,可称之为儒家宗师的人物。
  马融已经去世数十年,而郑玄至今尚在,当听到刘景说道后者,诸葛亮轻轻叹了一口气。
  郑玄是北海郡人,虽属青州治下,却与诸葛亮家乡徐州琅琊郡比邻,两人居住之地相距不过数百里而已。
  诸葛亮今年十五岁,刚好处在外出求学的年纪,若是天下没有发生动乱,他也没有背井离乡,此刻或许就会前往北海郡,拜入郑玄门下学习。
  听到诸葛亮说起这桩憾事,刘景出言安慰道:“刘荆州为政有方,使治下百姓免受战火之苦,四方大才源源不断汇聚襄阳。孔明你乃是关东望族出身,自身亦有杰出的才华,日后抵达襄阳,还怕得不到名师指点么。”
  “借刘兄吉言。”诸葛亮谢道。
  这边两人相谈甚欢,坐在一旁的诸葛均却有些闷闷不乐,受限于年龄、见识,他几乎一句话也插不上,只能像个木偶般陪坐。

  就这样时间匆匆而过,在诸葛均的提醒下,诸葛亮才猛然想起还有正事没做,光顾着和刘景畅谈,险些将为叔父买药的事忘了,真是该死!
  刘景没敢挽留,否则岂不是陷对方于不孝,一路送至市楼门口,他拉着诸葛亮的手依依不舍道:“孔明,你我年龄相仿,志趣相投,能够与你结识,是我之幸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