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16节

作者: 陈禹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封侯是任何一个武将的最高梦想,这对关羽的诱惑力是无需多言的。接受寿亭侯的封号,必然是关羽内心的第一反应。但是,这个封号是通过为曹操效力而得来的。如果接受了,就会自己的投降行为留下不可磨灭的证据。这是对此前“关三条”的直接推翻。关羽正是靠着自欺欺人的“关三条”才暂时得到了内心的片刻宁静。如果欢心情愿地接受了金印,等于尖锐戳穿了关羽的脆弱的心灵防护膜。关羽只能选择不接受。

  由此,关羽内心对荣誉的渴求与现实的不能接受再一次构成了严重的认知失调。从这一点来说,曹操确实是个心理大师,他在“寿亭侯”前面加了一个“汉”字,就轻松解开了关羽的心结。
  有了这个“汉”字,关羽再次得到了一个缓冲的余地,既可以坦然接受封号,又可以不违背先前的“关三条”。
  而对曹操来说,似乎也没什么损失。在他心目中,曹和汉没有什么区别,曹即是汉,汉即是曹。只要关羽能够留下来为他效力,管他喜欢什么名义呢。就算是关羽喜欢“汉汉寿亭侯”,曹操也会铸印给他的。
  曹操为自己创造性地解决难题自得不已,张辽也对他佩服地五体投地。
  但是,曹丞相高兴地太早了。
  实际上,他又犯了一个大大的错误。尽管他挽留关羽之情真意切不容丝毫怀疑,但他的所有做法,几乎全是往相反的方向用力。关羽在乎荣誉,曹操也找到了关羽的这个弱点,就应该牢牢把握,用荣誉来诱引关羽,但绝对不能一步到位,一次给够。关羽如此轻易地就实现了武将的终极追求,实际上曹操已经没有别的任何东西可以再用来激励他了。

  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关羽实际上是曹操自己一手赶走的。
  而且,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总是不会得到珍惜的。这也就为关羽日后率性挂印而去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
  心理学家感悟:对荣誉的渴求是最严重的心理障碍之一。
  心理关羽17

  话说文丑带领兵马逶迤而来,一路上咬牙切齿,发誓要为死去的弟兄颜良报仇。文丑因为厌恶刘备,所以才以“刘备是个屡战屡败的人,身带晦气”为理由,让刘备率领部分兵马跟在后面,而没有让刘备和自己同行。文丑永远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个有点意气用事的决定,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心理学家对关羽前途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一般人首先受制于首因效应,凭借“第一印象”来下判断。如果近期有强烈信息对第一印象进行颠覆性更新,则又会受制于近因效应。曹操等人,在关羽轻松斩了颜良的利好刺激下,对关羽奉若神明,认为如果关羽再来面对和颜良水平不相上下的文丑,当然也是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
  但心理学家毕竟是心理学家,他可以较好地摆脱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比较客观地来进行分析判断。
  前面已经说过,关羽之所以能够一个回合杀了颜良,是因为关羽已经处于高强度的唤起状态,而颜良按照习惯性思维却还处于“来将通名”的预热阶段。但唤起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应激反应,能否唤起并不由关羽自己决定,而是由外界的刺激结合当时的情势而定的。更重要的是,高强度的唤起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连续出现的。

  关羽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唤起的人,但他这一辈子总共也不过被高强度唤起过三次。到目前为止,他已经用掉两次了。一次斩了华雄,一次斩了颜良。还有最后一次在不远的将来也要用掉。
  而且,最关键的是,一次高强度唤起的状态,不可能维持很长的时间,就像一个波峰,在瞬间就会跌落,恢复常态。关羽深知这个道理。你看,斩华雄的那一次,曹操给他倒了一杯壮行酒,他都不喝。这并不是他不喜欢或不想喝,而是他知道,高强度的唤起状态稍纵即逝,一旦喝了这杯酒,华雄可能就斩不掉了,掉脑袋的可能就是他自己了。斩颜良也是如此,关羽也是迫不及待地出马,和颜良没有一句语言交流,就已经挥刀相向。

  可惜,文丑不懂这个道理,客观上也没有条件让他来保持自己的唤起状态。颜良莫名其妙地被杀,而不是死于光明正大的厮杀,这是一个猛将的最大耻辱。文丑和颜良情同兄弟,当然有一股怒气要为其报仇。如果文丑恰在颜良身边,当时凭着一怒之勇,处于瞬间的唤起高丨潮丨,而关羽在斩了颜良后,处于逐渐消退的状态,此消彼长,是很有可能杀了关羽报仇的。

  但是,文丑领兵而来,一路上耗费非止一日,心中那一股怒火早就在途中逐渐消退了。旅途寂寞,激情消退之后,文丑一个人就开始分析起关羽为什么可以一刀就斩了颜良。
  不分析还好,一分析就坏了。因为分析的结果必然是:这是不可能的。但事实摆在那里,不由人怀疑。囿于当时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文丑想来想去,只有一种可能可以解释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必然是有一种神秘力量在冥冥中操纵这一切,也就是说关羽是神而不是人,否则绝不可能。文丑顿时不寒而栗,颜良和自己的武艺在伯仲之间,颜良惨遭不幸,那自己呢?文丑不敢再想下去,他开始后悔自己的一时冲动了。在半信半疑之间,恐惧的种子已经在文丑的心田中深深植入。

  这就是一个人蒙头瞎想的害处。这个时候就看出刘备的用处了。如果他愿意带着刘备一起走这漫漫征途,就用不着自己一个人在暗夜里胡思乱想了。世界上最了解关羽的人就是刘备,关羽到底是神是人,刘备最清楚了。刘备此刻和曹操正势不两立,必然会帮助袁绍这一边。通过和刘备聊天,不但可以把关羽的底细摸清,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关羽只要一见到刘备,绝对不可能刀兵相向,甚至可能会反戈一击。如此这般,文丑就绝不会有性命之忧。

  关羽不是神,是文丑自己将他神化了。神实际上是一种极端化的权威。当人们对权威陷入迷信的时候,就是将权威推向了神坛。
  至此,心理学家已经不再为关羽担心了,因为,更需要担心的人是文丑。这一员河北猛将,如果不能摆脱自己内心对神化了的权威的迷信和恐惧,等待他的必将是覆水难收的厄运。
  心理学家叹了口气,权威对人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即使是理智清醒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出现盲从行为。而一旦权威被神化,后果就更加可怕。顺从者就变得对神化的权威顶礼膜拜,言听计从,甚至会将自己的生杀予夺完全献祭给神化的权威。人民圣殿是一个创建于美国旧金山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准宗教组织,成员主要是旧金山的穷人。1977年,这个组织的被神化了的领袖——吉姆·琼斯带领大部分成员移居到南美圭亚那的一处丛林中。

  1978年,吉姆·琼斯把所有成员召集到身边,要求大家集体自杀。第一个响应的是一名年轻妇女。她镇静地走向一个放着草莓口味的毒药桶,舀起毒药,先给自己的婴儿饮了一口,自己也喝了一口,然后坐下来静待死亡。四分钟之内,这母子二人就在抽搐中死去了。其他人并不畏惧,一一效仿。尽管有少部分人逃跑了,但910个成员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有秩序地,心甘情愿地赴死。

  这是一个极其惨痛的例子,尽管非常极端,但却鲜活地展现了权威及其对权威的盲从的巨大危害。
  而当一个个体,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站到权威的对立面的时候,那将是一种何等的恐惧和畏惧啊!
  文丑带着患得患失的心情,驻兵延津。
  曹操闻报,以粮草马匹为饵,诱引文丑部下兵马大肆抢掠,然后反身杀回。文丑果然是勇猛之将,临危不乱,力战曹营众将。
  张辽、徐晃二将飞马齐出,大叫:“文丑休走!”文丑一看,这两个人,既不是红面孔,也没有长胡子,那还怕你何来?遂按住铁枪,拈弓搭箭,正射张辽。徐晃大叫:“贼将休放箭!”张辽低头急躲,一箭射中头盔,将簪缨射去。张辽奋力再赶,坐下战马,又被文丑一箭射中面颊。那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回马来取张辽性命,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两人大战三十余个回合,徐晃感觉自己吃他不消,转头就走。

  这徐晃,可谓是曹营中的一杆秤,凡是能和他战上三十回合不落下风,都可以称之为超一流的猛将。文丑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文丑正得意间,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翻,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红面长须,正是关羽。
  文丑顿时心生惧意,哪里敢和关羽对斗?交手不满三个回合,拨回马头,准备撤退。但文丑不会想到,关羽坐下的乃是日行千里的赤兔马,自己的马再好,也跑不过赤兔。不逃还有生机,一逃就误了卿卿性命。关羽大刀挥处,已将文丑斩为两段。
  文丑死得非常之冤!别人以为,关羽杀文丑是出于他的能力和神威,但心理学家则非常清楚,这不过是关羽的幸运罢了。如果文丑心理素质好一点,挟着报仇之心,拼死奋战,死的可能就是关羽了。
  文丑并非死于关羽的刀下,而是死于自己内心的恐惧。而华雄、颜良和文丑这三条冤魂也就成了关羽走向神坛的垫脚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