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17节

作者: 陈禹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关羽乘胜追击,带领数骑东冲西突,河北兵马溃散而逃。正杀之间,刘备带着三万军马随后赶到。哨马立即来报告刘备说:“这次又是红面孔长胡子杀了文丑将军。”刘备慌忙骤马来看,隔河望见一簇人马,往来如飞,旗上写着“汉寿亭侯关云长”七字。刘备的第一反应就是关羽果然在曹操手下。一时之间,心情极其复杂,非语言可以表述。

  但现实不容刘备多想,曹军势猛,不可阻挡,河北兵马四处溃逃。刘备决定还是先保命要紧,赶快撤退。幸亏刘备见机得快,否则,随后江湖就会传言,桃园三兄弟反目成仇,关羽不顾结义之情,将刘备斩杀于乱军之中了。
  打仗是刘备的弱项,每战必败;逃跑是刘备的强项,每逃必生。文丑九泉之下,第一件事就是找买后悔药的地方。不管怎么样,如果学会了刘备的逃生技能,自己的脑袋何至于成为关羽的祭刀之物。
  不过,刘备也不能高兴地太早。因为有一个人杀机已起,要对他下毒手了。且看刘备这一次能不能死里逃生?
  ××××××××××××××××××××××××××××××××××××××
  心理学家感悟:对权威的迷信会让你丧失一切机会。

  心理关羽18
  刘备的麻烦大了。
  河北败兵回报袁绍说:“这次文丑将军又被红面孔长胡子长杀了。”谋士郭图、审配说:“刘备必然难逃干系。”袁绍大怒:“这个大耳贼,竟敢连坏我两员大将!我非斩了你不可!”
  正说之间,刘备跟着败兵逃回来了。袁绍二话不说,命令刀斧手立即将其拖出斩首。
  这一次刘备应该是在劫难逃了。

  一般而言,一个人不可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上一次,关羽杀了颜良,刘备一番花言巧语,免了杀身之祸。这次,关羽又杀了文丑,袁绍不杀他就说不过去了。
  刘备眼看不妙,大声质问道:“我何罪之有?你竟要杀我?”
  如果袁绍置之不理,刘备这条命就没了。但袁绍偏偏回了一句:“你又指使关羽坏我一员大将!”
  刘备一听,就怕你不搭理我,只要你一搭理我,活命的机会就又来了。刘备说:“好,你既然要杀我,我也没办法,但你得让我说几句话,我才死得心服口服。”
  袁绍看了看他,心想:“上次你的鬼话我再也不会相信你。你这次就算口吐莲花,还能说出什么来?就再给你个机会,省得别人说我没有容人之量。”
  袁绍以为刘备还会用同样的套路,没想到刘备变招了,换了一块有点不一样的石头,所以袁绍就再次被石头绊倒了。

  上次刘备使用的是说服的外周途径,这次却要使用说服的中心途径了。因为上一次刘备根本没有掌握任何有力的论据,但这次跟着文丑出去一趟,收获很大,手上已经有了很充分的论据了。
  刘备说:“明公,你实在是搞错了。故意指使关羽杀你两员大将的不是在下刘备,而是奸相曹操啊!”
  袁绍说:“怎么可能啊?关羽不是你的兄弟吗?”
  刘备说:“是啊,就是因为关羽是我兄弟,曹操才故意派他杀颜良文丑的啊。如果关羽不是我兄弟,曹操才不会这样做呢。”
  袁绍有点被刘备的推理搞糊涂了。这是什么逻辑啊?

  刘备一看有戏,连忙往下说:“曹操向来害怕刘备,这你是知道的。”刘备的脸皮确实挺厚的,刚刚被人家打得落花流水,竟然还好意思说曹操害怕自己。
  袁绍“唔”的一声,没有表态,其实内心很不舒服。“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件事他是知道的,曹操推崇刘备,他是知道的,曹操没把他放在眼里,他也是知道的。
  刘备继续说:“这次我虽然被曹操打败了。但他知道我虽然失败,必有报仇之日。现在他知道我在明公这里效力,所以故意使这借刀杀人之计,要借明公之手,杀了刘备啊。”
  袁绍一听,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曹操是袁绍目前最大的敌人,他要借刀杀人,袁绍可不愿意当他的刀,连忙说:“哎呀,差点冤枉贤弟了。左右,赶快松绑,请上座。”
  刘备再一次从阶下囚成为了座上宾。郭图审配照例又被臭骂一顿。

  看着刘备又容光焕发坐了下来,袁绍心理又不平衡了。毕竟是损失了两员顶尖的大将啊,换了谁也没有那么洒脱的。
  刘备看到了袁绍脸上表情的细微变化,知道自己这个位置还没坐稳,随时还有危险。趁袁绍还没省过神来,连忙又开口说道:“多谢明公宽大之恩啊。我没有什么可以报达你的。我想写一封密信,派一个心腹之人,连夜去找关羽。他只要一知道我在明公这里,立即会赶来效力。我们兄弟共同辅佐明公,共同对付曹操,以报颜良文丑之仇。明公,你看如何?”

  刘备的这番话,算是说到袁绍的心坎上了。袁绍算了算帐,一个关羽,轻轻松松就斩了颜良文丑。如果关羽能够为我效力,那能抵过多少个颜良文丑。在袁绍看来,这是一道极其简单的算术题,不用扳手指就可以算出来。
  袁绍大喜,不由手舞足蹈,放声大笑,说:“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也。”
  刘备拈须微微一笑,知道自己的这条性命已经从鬼门关回来了。
  刘备的这两段说辞,第一段根本就是他自己编出来的,人家曹操根本没想到要用借刀杀人之计。但刘备的推理非常符合逻辑,不由袁绍不信。所以,尽管是无中生有,但仍不失为有力的论据。第二段话,则是刘备的一张空头支票,关羽到底能不能来,刘备也没有把握。这个兄弟,竟然已经受封为汉寿亭侯,爵位比刘备还高,焉知此前的桃园之誓对他还有没有约束力呢?但对目光短浅的袁绍来说,这不过就是个简单的对比关系,非常具有说服力。

  说服的外周途径则是一种以巧取胜的手段,而说服的中心途径是一种硬碰硬的手段。两者相比,通过中心途径达成的说服比通过外周途径达成的说服要更为持久有效。
  所以,刘备第一次通过外周途径对袁绍的说服很快就在残酷的现实(再损一员大将)面前失效了,但第二次,刘备通过中心途径硬桥硬马说服袁绍,就得到了根本性的长效(袁绍损二将却心花怒放,喜不自胜)。
  袁绍自以为自己很会算账,但实际上,就算账而言,袁绍比曹操差远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曹操之所以招降关羽,是为了起到一种推崇忠义、重用降将的示范作用。只需有关羽投降这个动作发生,曹操就已经收益颇多了,即使关羽不肯效力,也是稳赚不赔的。
  但同样是招降关羽,曹操做了,就起到良性的示范作用。袁绍做了,也会起到一种示范作用,但却是一种恶性的示范作用。
  袁绍立即安排刘备写信招降关羽。刘备写得很快,袁绍看看左右,问道:“诸位,谁愿意去跑一趟啊?”

  帐下一片静默,无人应声。
  袁绍心想,这是怎么了。难道被关羽吓破了胆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就是送一封密信吗,这么点小事都不肯做,还能指望你们做什么大事啊。
  要说袁绍和曹操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点。曹操从众人不愿出战颜良中,立即体会到了部下嫉妒关羽的微妙心态,立即加以改进。但袁绍形同死人,一点也没有想到部下的集体沉默是一种无声的抗议,是对自己处事不满的强烈反应。
  袁绍的部属中还是有很多负责的人的。不要说送信这么点小事,就是卖命也是勇往直前的。你看,前面的田丰、沮授,明知道说实话不中听,还是要劝谏,就是最体现职业精神的。但袁绍对他们的态度,却让很多部下不舒服。这次郭图审配又名明其妙地挨骂了。大家也就不做声了。
  而对这些下属伤害最深的还是袁绍对颜良文丑的前后截然不一的态度。
  颜良文丑本是袁绍的心爱之将。袁绍对他们非常重视,他们的死本来也是为主子效力,也是应该的。但袁绍一听到关羽可以来降,就立刻不把他们放在心上了,觉得即使颜文复生,也比不上关羽。
  袁绍根本没有想到,颜良文丑是河北老将,故旧朋友颇多,这些人正指望袁绍杀了关羽为他们报仇呢,又怎么能接纳一个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仇人成为同事呢?即使关羽真的来了,恐怕也无法安心、安全待住。

  就是这一句话,让所有的人寒了心。这些下属,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是菜市场里的萝卜青菜,可以随意比较、替换的。颜良文丑把命都卖给了袁绍,却换来他这样的评价,即便在九泉之下,恐怕也难以瞑目。
  就是这一句话,起到了恶劣的示范作用, 种下了让袁绍败亡的祸根。这些下属,就此起了兔死狐悲之感,觉得为袁绍卖命太不值得了。此后的谋士许攸,猛将高览、张郃都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纷纷弃他而去,投降了曹操。他们只所以敢于投降曹操,也是因为关羽投降被重视、重用带来的示范作用。而他们也确实得到了曹操的重用。
  同样一个汉献帝,袁绍弃之如敝履,曹操视之如至宝。
  同样一个关云长,曹操用之聚人气,袁绍用之伤元气。
  就从袁绍的这一句话,就可以推知此后官渡之战的结局了。

  袁绍毫不在意,眼睛一瞄,看到了陈震,随手指了指他,说:“就是你了,你去跑一趟吧。”
  陈震面无表情,领命而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