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历史:战国七雄那点事儿》
第34节

作者: 秦时明月2008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告诉楚(怀)王和齐(威)王,张仪相魏前曾与秦王设下一个局:臣相魏,势必招致齐、楚攻魏,则合纵尽毁。若魏战胜,则齐、楚兵折,而仪固得魏矣;若魏战败,魏必事秦以持其国,必割地以赂秦。欲复攻,其敝不足以应秦。

  总而言之一句话,齐与楚攻击魏国,无论胜负都将有益于秦而无损于张仪。
  齐、楚两王听得目瞪口呆,原来背后有阴谋呀!呸刹塞,赶快罢兵,差点儿上当。
  就这样,雍沮圆满完成出使任务。魏国暂时逃过一劫,张仪松了一口气。
  其实,雍沮的一席话,至今让人回味……这这这,好像有道理,好像又有问题,等到齐王和楚王研究清楚,几千年已经过去矣,共产主义社会都快实现了一半。

日期:2010-01-04 10:46:02

  内政和外交几个回合斗下来,张仪终于在魏廷站稳脚跟,为秦国在中原占领住一个滩头阵地,并迅速建立起进攻东方齐国的桥头堡。
  张仪的连横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秦、韩、魏结成统一战线。
  于是乎秦国出兵,假道韩、魏,途经阳晋、亢父,大军到达齐鲁交界处的桑丘,进攻齐国右壤。而齐国方面,齐(威)王本想让老将田朌迎敌,田朌则推荐年富力强的齐王近臣匡章自代。
  最后,齐王正式任命匡章为总司令,率领齐军应战迎敌。
  且说这个匡章,当时人又称其为章子或匡子,实际上并非姓匡也非姓章;因为他的老爸是姓田,叫田鲔。根据章子好友孟子(孟轲)的一个说法,章子与田鲔由于“子父责善”,爷儿俩“不相遇也”。
  简单一句话,匡章“登报”跟他父亲脱离了父子关系。不仅如此,章子还“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孟子认为其理由和动机,其实很纯正而且高尚——但是齐国佬却不能理解反潮流的革命涵义,都认为匡章不是个孝子。
  为此,匡子同志老早年就成了“木子美式”的名人。
  连那个主张“无为”的怪人庄子,都不无讽刺地评论说:孔子不见母亲,匡子不见父亲,这就是“义”的祸患呵!(牛人们也挺能调侃,呵呵)

  再说一句。十四年前,章子作为国君的近臣,曾见证过著名的“徐州相王”那个重大历史事件。就是从那时开始,齐的国君田因齐与魏的国君魏潆,分别成了齐(威)王和魏(惠)王。
  当时,年青的章子还把老相好——魏相惠施挖苦了一通。
  现在已经说清楚,齐王把国家的安危交托给“不是孝子”的匡章。出征前,王还特意勉励一番,许诺说:“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等将军凯旋,寡人一定为你更葬死去的母亲。)
  匡章谢绝了,说:“不敢。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奇怪的家庭。匡章爹把匡章妈杀了,埋于马栈之下。)
  家事后事料理清,那就轻装上阵吧。

  东方的齐国军团和西方的秦国军团,各自安营扎寨;双方营寨交错而下比邻而居,还派遣使者互相往来,一时间倒也其乐融融,相安无事的样子。看起来,前线出现了令人担心的不正常的和谐局面。
  章子还命令小股部队,更换成秦军的服装旗号,混进敌人的营寨。
  军中负责秘密监视部队动向的“党卫军”(候者),纷纷向齐王反映说,章子可能要投敌叛国。齐王脑海中闪过田忌将军的形象,未作反应。隔不多久,另一拨“党卫军”来报告,发现匡司令“以齐兵降秦”,齐王强忍着依然未做反应。
  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有人来报告:军中出现异动!
  国防部军法处(有司)提醒齐王,说:“大家异口同声反映,章子已经变节,王何不发将而击之?”
  齐王说:“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终于,前线传来了“齐兵大胜,秦军大败”的消息。

  不久之后,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
  齐王身边的人心有余悸,问王说:“大王神了,您何以知其不叛?”
  齐王很高兴,说出自己与章子在临别前的交谈。他说:“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日期:2010-01-05 09:39:53

  【第六篇 合纵组织】
  纵横家苏秦。田婴和他的儿子田文。齐威王逝世,齐宣王上任。孟轲论治国。
  002战国时代的“老鼠会”
  想当初,苏秦靠着燕文侯的赏识、支持,才走上成功之路;生拉活拽,好不容易说动各国,创立国际合纵组织。可是刚开张没过多久,就被齐威王领导的田齐给彻底搞砸锅、搅黄了,至少苏秦本人是这么认为。
  面对赵肃侯的责难,尴尬的苏秦曾保证说:他会给赵国一个交代,也会给破坏合纵的齐国严厉惩罚。就是怀着这么个想法,苏秦从邯郸北上,回到事业起步的福地——燕都蓟城。

  这个燕国按照当时苏秦说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四境情况,大致如此。整个国土面积,方圆二千多里;具体人口,苏秦未说,后之司马迁也没有记载。
  但军队数量却是清楚,“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统计数字,仅供参考;有无注水,烦请审计部门核实。)
  看来,两千多年前的北京地区,似乎就是个人间天堂了。
  南部的碣石、雁门,出产已经很丰饶;北部还盛产大枣(青枣或红枣)、板栗之类,广大人民群众就算不搞农业学大寨,也有吃不完的野生绿色食品。
  啧啧啧,又是一个天府之国。
  国内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和新闻联播展示的一样美好。)

  苏秦认为,燕国美好的幸福生活,都是托庇于南边的赵国。
  “主上知其所以然乎?”苏秦自问自答,“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以赵之为蔽于南也。”(就是啊,战国时代前期,燕国出镜率确实不高。)
  接下来,苏秦继续分析。
  我苏秦闲来无事,曾作过统计:秦、赵五战,秦两胜而赵三胜。秦、赵相弊,而主席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难也。再说,秦国想攻燕,要越云中、九原,过代郡和上谷,弥地踵道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
  很明显,秦国不太可能侵害到燕国领土。

  可如果赵国有心攻燕,情况就大不相同。
  一旦发布战争号令,不需十天,就会有数十万之众驻扎于东垣。然后渡过呼沱河,趟过易水,四五个工作日就将兵临国都。因此说,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
  苏秦下结论说:“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国必无患矣。”
  燕文侯可说是“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苏秦约他参加老鼠会做传销。)
  年纪老大不小的燕文侯,显然有些心动。心动不如行动,上线劝导说。

  燕文侯心悦诚服,说:“燕国小,西迫强秦,南近齐、赵。齐、赵,强国也,今主君幸教诏之,合纵以安燕,寡人敬以国从。”
  于是,资送苏秦车马金帛,先到邯郸购买“摇摆机”,准备参加传销组织。既能发财,又能强身健体,一举两得的好事业。真是乐死人,真是乐死人。
  就这样子,苏秦用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动第一个下线,空转起步。
  接下去一通百通,居然无往不利。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苏秦更是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短短工夫,苏秦名扬四海,身佩六国相印。

  有史籍记载说啦:——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不过,历来写文章的人总是喜欢言过其实。
  苏秦是成功了,这倒不假;可好日子犹如昙花一现,转眼之间他已经陷入无限的烦恼中。事情未必如想象的舒心惬意,也许他还悔不当初哩。后世同盟会的黄兴,曾做诗说——四十年知卅九非,大风歌罢不如归。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