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先秦九子之儒家“老二”》
第19节

作者: 峨眉山浪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5-03 10:40:42

  所有感想文字都是师尊熊正和在长年累月的伏案苦读中,一字一句填上去的。抛开思想深度不谈,只说在竹片上一笔一划的书写下来,多不容易。
  中国发明文字的历史可上溯到4200年之前,先夏时期已经出现了文字符号或类似文字的图案、符号,通常被保存在陶器、骨器、岩石等耐久性的载体上。据传,伏羲创造出复杂的符号体系八卦符号,黄帝时已形成完整的文字群,据说是苍颉的功劳。
  在中国古代文字中有“典”和“册”字,它们又连称为“典册”;从其文字的象形结构可知,它们是用绳子将若干长方条形的木版或竹版串起来,其用途则是在上面刻写或书写文字。殷商先人“有册有典”,也就是说那时便已经有图书了。根据《尚书序》记载,我国上古帝王遗书有记述三皇事迹的《三坟》,“坟”可能指泥版图书;记述五帝事迹的《五典》,“典”为木简或竹简图书;原版易经八卦《八索》,“索”为结绳纪事符号体系;还有国土资源白皮书《九丘》,为“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遗憾的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典册实物,最早的只是战国时代的竹简。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周王室在继位上出了麻烦,本来嫡次子王子丐被立为周敬王,可庶长子朝将敬王丐逐出王城自立为王。晋国出兵支持周敬王复位,王子朝见大势已去,遂携带周室典籍投奔楚国,这批国宝图书文献从此消失。现在,我们除了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之外,见不到任何春秋战国以前的图书档案及文献资料的实物。
  周室典籍神秘失踪是人类文化的巨大损失,我们今天仍然希望找回它们。但现在的专家学者往往热衷于从政及经商,或一味就社会热点发表“雷人”之语,缺乏对本专业皓首穷经、追本溯源的治学精神。
  所以,“希望”很可能会让大家失望。
日期:2012-05-03 12:28:25

  二
  孟轲发现在熊正和提供的读本中,还包括《山海经》等志怪书籍,甚至有《阴符经》等谈谋略之道的。这让孟轲感到困惑,子不语怪力乱神,而儒家先天性地爱好人道和平,重视接近天则的王道教化,鄙视以谋术、机巧图谋权益的行为。
  孟轲不知该如何看待谈论“怪力乱神”的《山海经》,以诈术助人取胜的《阴符经》。
  犹疑间,熊正和踱着四方步施施而至。

  见孟轲对着那堆书发呆,他貌似理解地宽慰道:“徒儿,这些书是比较深奥,你一时半会读不进去很正常嘛。慢慢来,不要急。要知道,想真正消化这些书呢,一般读书人最少需要十年八载的;你悟性不错,在为师我的指导下,估计得花个五六年时间;而孔夫子和我这样的读书天才,认真研究个两三年也就足矣。”
  孟轲见师尊大人进来了,连忙行弟子礼。
  熊正和摆摆手道:“免礼吧。孟轲啊,虽说师徒之间‘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言)。’但为师常年与林泉为伴,自在随意惯了,你就不必太拘礼了。”
  孟轲拱手称是,然后将心中的疑虑告诉熊正和。

日期:2012-05-03 19:38:11

  熊正和正色道:“孟轲,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方今天下,周王室日渐式微,各地诸侯凭借实力称王称霸,而读书人依其独到见解说诸侯行方略。就目前天下学家而言,除了我们儒家,道、法、兵、墨、农及纵横诸子并存于世且各行其道。这样,诸子之间互相争鸣或彼此交锋在所难免。儒家若想从百家并列的局面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占据思想高地,在与诸子的交锋中战而胜之。”
  孟轲问:“请问先生,儒家怎样才能战而胜之呢?”
  熊正和故意卖个关子,表情像个阴谋家似的反问孟轲:“徒儿,你知道战胜敌人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吗?”
  孟轲想了却不得要领,坦承道:“弟子愚昧,实在想不出‘战胜敌人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熊正和眼中露出杀手的寒光,甩出一句话:“想战胜敌人,就要学习他。”然后拍着孟轲的肩头吩咐:“徒儿,记住为师的三字经,开始——学习他。”
  说完,他踱着四方步,嘴里念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施施而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孙子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属于同时代。《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都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国际化趋势下的现代商场风云开阖、纵横多变,来自孙子故乡具有国企垄断优势的中国商家,虽然在国内威风八面无所不能,可在与外商对垒时,往往被对方用《孙子兵法》的战术打得溃不成军、狼奔豕突,真的成了一帮孙子。

  好在有国家政策变态性的扶持,让这些被外商打回“孙子”原形的大佬们在国外失利后,可回到国内继续做消费者的爷。
日期:2012-05-03 21:47:01

  师徒之间
  一
  “萌山老怪”可不是虚名儿,他要不出来作怪才怪。

  这不,他开始了。
  孟轲一门心思投入学业,平日除去吃饭洗浴或帮着干些家务活,总在手不释卷地啃书本,几乎足不出户的。
  熊正和很为他的健康担忧,觉得作为师尊如果对此不管不问,是不对的。
  这天,孟轲在研读《大荒东经》,读到“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犁(霝鬼)之尸”的记述,正苦思人类原始生命的内涵。熊正和鬼魅般窜了进来,说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拽着他的衣袖就出了门。
  土坪正当间摆着条案,上面放着箭筒,里面插着十来只“风尘仆仆”的箭簇。老仆蹲在地上搽拭一张牛角弓,不时拉开弓弦试试力道,“砰砰砰”,像在弹棉花。

  熊正和将孟轲领来,谆谆告诫道:“儒生自当以学为主,但在‘六艺’上也要多下工夫,力求道德、文章和体能全面发展。孟轲,我看你于道德文章上还是不错的,但不知对射箭技艺可否掌握一二?”
  射箭技能为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是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射”不但是一种军事技能,也是培养君子风度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射艺”包含两种主要形式:射箭和弹弓,春秋时还加上了弩。
  听先生这么问,孟轲谦逊地回道:“弟子在邹国学宫和孔子学府有所涉及,只是学而不精,惭愧!”
  熊正和严肃地指出:“嗯,看来年轻人都爱犯学而不精的毛病。‘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语)’必须得改啊。”
  见孟轲唯唯称是,他满意地点点头,然后话题一转,问道:“孟轲,你知道天下箭术第一人是谁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