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3节

作者: 苏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1814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惨败,被迫第二次退位。欧洲各国列强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重新确定欧洲的新秩序,并且瓜分拿破仑帝国崩溃后留下来的庞大遗产。普鲁士在此次的会议中收获颇丰,获得了近乎一半的萨克森,并且还得到了莱茵兰—威斯特伐利亚,国力进一步增强。
  但与会列强并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强大的德意志,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德意志的分裂在维也纳会议上被确立。会议决定继续维持德意志的分裂状态,但成立了一个名为德意志邦联的松散组织,包括1 个帝国、5 个王国、1 个选帝侯国、7 个大公国、9 个公国、10 个侯国、1 个伯爵领地和 4 个自由市,共计38个成员。
  政治上的长期分裂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1685年商人从萨克森贩运60块木板去汉堡售卖,不过区区300多公里的路程途中交税就要交掉54块,总税率相当于货物价值的80%。到了德意志邦联时期情况也没有丝毫的好转,著名的经济学家李斯特曾说:“德意志的三十八条关税与过境税边界线使境内交通陷入瘫痪,其结果大致就是像把一个人的每只手脚扎紧,使任何一只手脚的血液都不能流到其他手脚。你要想在汉堡和奥地利之间或柏林和瑞士之间做生意,就得穿越管辖着十种关税和过境税制度的十个邦,付十次货物通行税([美]科佩尔·平森著:《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上册,商务印书馆,范德一译,1987,第l13页)”(3)。

  对于已经开始工业化的德意志各邦国来说政治上的分裂导致市场的狭小,这与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是有根本矛盾的。在李斯特的奔走呼号下,1834 年由普鲁士牵头组织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正式成立,成员包括普鲁士、莱茵黑森、库尔黑森、 图林根、萨克森、巴伐利亚、符腾堡等 18 个邦国。加入同盟的地区占全德意志领土的 4/5,有 3300 万居民。同盟条约规定:废除内地关税,同盟各邦之间免除关税,对同盟外邦国实行统一进口税;关税收入按人口比例分配于各邦。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货币、度量衡、票据法等也逐渐统一。 关税同盟的建立排除了各邦之间的经济樊篱,使德意志地区成为一个统一的市场和经济体,这不但使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得到了一个广阔的国内市场,而且由于关税同盟的存在使普鲁士以同盟各国的经济实力为依托向英法等经济大国争取到了有利于同盟各国的外贸条件,也极大的促进了德意志地区的对外贸易。

  1834年关税同盟建立的当年关税收入即达14 500万塔勒(注:当时流通于德意志及中欧一带的一种银币),第二年收入即达到16 500万塔勒,增长13.8%。关税同盟建立后十年关税收入总体增长了8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德意志经济贸易的繁荣。
  德国在实现政治统一之前就实现了经济统一,这就为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和心理基础。而普鲁士以自己在同盟内一强独大的身份完全主导了同盟的运作,并动辄以废除同盟为要挟迫使其他同盟成员接受自己的经济政策。虽然很多同盟成员不满于普鲁士的霸权,并企图以靠拢另一个德意志大国奥地利来制衡普鲁士。但当普鲁士挥舞起废除同盟这根大棒时他们只能选择退让,因为他们的内部市场实在是过于狭小,经济的分工使得他们再也无法离开这个普鲁士阴影下的关税同盟了。他们内部正变得越来越有权势的资本家们都是同盟的坚定支持者,或者说,他们都是普鲁士的同盟军。

  (1)转引自蒋国维:《略论欧洲第一次国际战争》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9,(3):44—4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十九卷,第366页
  (3)[美]科佩尔·平森著:《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上册,商务印书馆,范德一译,1987,第l13页
  日期:2016-01-28 08:56:17
  第五章 铁与血
  随着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以及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德意志统一越来越成为德意志全民族的共识。当时有两个德意志大国具备统一的实力,一个是普鲁士,而另一个是奥地利。当时的奥地利是一个大国,不但统治着包括现代奥地利在内的大量德意志民族人口,而且还是统治着包括现代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以及部分意大利、部分波兰等地的庞大国家。但此时的奥地利已经腐朽,国内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高涨,积极谋求民族独立,新兴的资产阶级则要求进行民主改革,奥地利穷于应付已是精疲力竭。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奥地利更是沦为“重灾区”,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少数民族谋求民族独立的斗争混杂在一起,奥地利几乎是遍地烽火处处狼烟,就连首都维也纳也爆发了革命。英雄的革命群众四处抓捕反动头子宰相梅特涅,吓得这家伙男扮女装逃往英国避难。如果不是最保守最反动的沙皇俄国出兵残酷镇压革命奥地利就完蛋了。1848年之后的奥地利既没有力量也没有意愿统一德国,使得德意志人感到“在奥地利的保护下的统一是一种浪漫的幻想(恩格斯:《暴力在历史中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8页)”(1)。而野心勃勃国力又蒸蒸日上的普鲁士自然就成了渴望统一的全体德意志人的希望之所在。

  目标和人选已经确定,下来就是路线问题了。关于以何种方式实现德国统一当时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宪政道路”,主张通过发展议会政治,以自由主义改革创造出有利于统一的国内外环境。具体设想是以德意志议会取代邦联议会,制定自由宪法,设置责任制政府,以民主宪政的方式自下而上的实现民族统一;另一条是“王朝道路”,主张依靠武力来实现统一,其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俾斯麦。他对书呆子式的“宪政道路”极为鄙视,1862 年 9 月 30 日,出任宰相后不过仅仅一个星期,他就在议会发表演说,对宪政道路大肆抨击, “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 1848 年和 1849 年所犯的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98页)(2)”。这就是所谓的“铁血政策”,俾斯麦也因此被冠以“铁血宰相”的美名。

  俾斯麦赤裸裸的战争叫嚣引发了舆论的强烈不满,就连起用他的普王威廉一世也有了要把俾斯麦免职的念头。威廉一世忧心忡忡的对他说:“我完全可以预见这一切将会如何终场。在歌剧院广场前,我的窗子下,他们将会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我的头([英] 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100页)”(3)。
  俾斯麦却没有一点儿打算退步的意思,“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好奋斗([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100页)。(4)”他还给威廉一世打气,“我们能不能死得更体面一些([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100页)?”(5)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