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4节

作者: 苏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铁血宰相”的称号给我们一种俾斯麦是个战争狂人的印象,但其实并不是这样。俾斯麦纯粹只是把武力当做实现其政治目的的工具,他更擅长的是国内政治的运作和外交,正是在他天才的领导下德国才实现了统一。
  (1)恩格斯:《暴力在历史中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8页
  (2)[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98页
  (3)[英] 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100页
  (4) [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100页

  (5)[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100页
  日期:2016-01-29 09:09:21
  第六章 普丹战争
  俾斯麦是条耐心等待机会,机会一旦到来就紧紧抓住的鳄鱼,他的第一个机会来自北方的弱国丹麦。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是丹麦南部的两个属国,按照复杂的条约规定这两个属国的管辖权属于丹麦,但却不是丹麦的领土。就其居民而言荷尔斯泰因的居民大多数是德意志人,而石勒苏益格的居民虽以丹麦人居多,但其德意志化的程度却很深。这两块地方曾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但数百年来的大多数时候却被丹麦管辖,是否属于德意志或是丹麦实在是笔糊涂账。

  拿破仑时代后德意志民族主义高涨,德意志内部不断有人呼吁收回“德意志人的土地”。为了应对德意志人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1863年3月丹麦国王腓特烈七世决定取消石勒苏益格的自治,并且对荷尔斯泰因的自治权利也进行了限制,企图加强对这两地的控制。这就引发了两地居民的不满,并且更加激发了德意志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1863年11月腓特烈七世去世,由于他没有男性继承人,所以王位由其堂妹继承,是为克里斯蒂安九世。

  早就对丹麦心怀不满的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的居民从故纸堆中找出了一千多年前古老的法兰克人法典,并根据该法典“土地遗产不得传给妇女”的条文拒绝向新任女王效忠,并且提出了这两地合法统治者的人选——奥古斯腾堡公爵。理由是他的直系祖先在一百多年前曾担任过丹麦国王,依据男性继承法他不但是这两地的合法统治者,而且还应该是丹麦国王。
  但这个奥古斯腾堡大公的整个家族都定居在德意志,其本人又是普鲁士王太子的好友,丹麦与德意志的关系又如此紧张,丹麦怎么可能接受他统治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更何况这两地的居民居然还声称他才是丹麦国王的合法继承人,这岂不是造反吗?
  眼看荷—石危机愈演愈烈,俾斯麦心中大喜。他一面挥舞民族主义的大旗,让普鲁士扮演起成为“‘德意志弟兄们’希望”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以此向掌握钱袋子的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议员们施压,逼着这些一年前还想罢免他的老爷们拿出钱来给他整军备战。
  其实以普鲁士的军事实力打败小小的丹麦已是绰绰有余,但俾斯麦还是决定拉上另一个德意志大国奥地利。一方面是避免普鲁士过早的担当起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旗手而引发奥地利的猜忌,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国际上把对丹麦的战争打扮成德意志民族的解放战争,以避免列强的干预。
  面对俾斯麦结盟的邀请奥地利却犯了难。因为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与奥地利并不接壤,反倒是紧挨着普鲁士,自己出兵打仗什么好处都捞不到,只能是白白的便宜了普鲁士。但不出兵又如何面对整个德意志一浪高过一浪的民族主义热潮呢?奥地利绝不能容忍普鲁士单独扛起德意志民族领袖的大旗。
  再三权衡之下奥地利只好接受了俾斯麦的邀请,同意与普鲁士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付丹麦。其实大家都清楚,奥地利这是白白的给普鲁士打工,所以当时就有人讥讽奥地利说:“维也纳的内阁设在柏林的威廉街(注:普鲁士首相府和外交部的所在地)([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商务印书馆 ,第113页)”(1)。

  1864年2月1日战事正式爆发,普奥联军毫无悬念的连战连捷,丹麦被迫求和,在列强的干预下双方达成和议,丹麦被迫同意放弃在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的全部权利。
  胜利之后普奥两国在如何瓜分胜利果实的问题上又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但奥地利与胜利果实并不接壤这一前提就决定了分赃的结果一定是有利于普鲁士的,更何况普鲁士还有狐狸般狡猾的俾斯麦。最后双方签订《加斯泰因公约》,对胜利果实做出了极为奇怪的安排: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为普奥共有,但分别管理,奥地利管理南面的荷尔斯坦因,普鲁士管理北面的石勒苏益格。这就导致应由普鲁士管辖的石勒苏益格与普鲁士本土隔开了,中间隔着一个由奥地利管辖的荷尔斯泰因。而奥地利却与由他管辖的荷尔斯泰因中间隔着普鲁士。这无疑会给双方的管理都带来极大的不便和混乱,奥地利对俾斯麦执意这样安排也感到困惑不解,称《加斯泰因公约》是“没有谜底的谜语(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36页)”(2)。

  谜底当然是有的,就在出谜人俾斯麦那里。俾斯麦知道要想实现普鲁士主导下的德国统一那就必须要打败奥地利这个德意志大国,彻底消除其在德意志诸小邦国中的影响,而他故意安排下的《加斯泰因公约》就是为了给普奥两国制造争端,以便寻找发动战争的借口。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加斯泰因公约》不过是“一张遮盖裂缝的糊墙纸(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36页)”(3)。

  (1) [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商务印书馆 ,第113页
  (2) 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36页
  (3) 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36页
  日期:2016-02-01 09:39:59
  第七章 普奥战争
  俾斯麦明白,他谋划的对奥地利的战争能否胜利最为关键的不是在两军的战场上,而在于外交。与弱小的丹麦不同,奥地利是大国,而且奥地利的皇室哈布斯堡家族曾长期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在德意志诸小邦国的影响力更在普鲁士之上。如果不彻底打败奥地利,把奥地利的影响力从德意志的土地上排除出去那些小邦国就不会甘心情愿的被普鲁士统一。事实上德意志诸小邦国在面对普鲁士越来越凶恶的霸权的时候总是企图靠拢奥地利来制衡普鲁士,这当然让普鲁士无法容忍。所以奥地利必须被打败,不是因为奥地利做错了什么或是对普鲁士的安全造成了威胁,而是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普鲁士统一德国事业的妨碍,所以他必须被痛打,打到奥地利乖乖的滚出德意志为止。按照俾斯麦自己的话说就是“德意志命运的难解之结,不能用执行双雄并列政策这种温和方式解开,而只能用剑斩开([德] 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版,第191页)(1)。”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