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6节

作者: 苏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2-02 09:20:16
  两国的外交冲突继续升级,俾斯麦此时还正在努力争取意大利,一直到1866年4月8日普鲁士与意大利正式签订同盟条约后奥地利才如梦方醒。此时的奥地利悲哀的发现自己不但被俾斯麦彻底孤立,而且还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险恶处境。情急之下的奥地利只好使出最后的一招,打出了民族主义的旗号,主动向柏林表示奥地利军队不会开始针对普鲁士进行军事动员,希望柏林也能够向维也纳做出对等的承诺。

  此时整个德意志和普鲁士国内对俾斯麦一再挑起与奥地利的争端表示出了强烈的不满,狂热的民族主义使他们无法理解普鲁士为什么要向另一个德意志国家动武。估计那时的报纸也会高喊:“德意志人不打德意志人”,“我们都是德意志人”之类的口号。1866年5月7日一名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行刺俾斯麦,但却没有打中。“传说柏林大学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喃喃低语:‘这个国家的手枪有多么差([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139页)。’(5)”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无法面对德意志地区和国内汹涌的民族主义压力,只得接受维也纳的建议。
  普鲁士虽然暂时停止了针对奥地利的军事动员,但意大利的动员工作却进行的如火如荼。1866年4月27日奥地利仓促决定开始针对意大利的军事动员。俾斯麦趁机大肆指责奥地利的军事动员是针对普鲁士的,奥地利此前的承诺全都是骗人的鬼话。奥地利有口难辩,明明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却被俾斯麦涂抹成了一个穷凶极恶,蓄意发动民族内战的恶棍。
  1866年5月7日普鲁士开始军事动员,战事一触即发。6月1日奥地利做出最后的外交努力试图避免战争,提出将两国关于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的争端提交德意志邦联议会进行裁决。俾斯麦当即指责奥地利此举公然违反了《加斯泰因公约》。6月7日普军开进荷尔斯泰因,奥军忍辱含垢未加抵抗主动撤离。俾斯麦没有找到开战的机会非常懊恼,只好继续向维也纳寻衅滋事。
  6月10日普鲁士在德意志邦联议会里提议要求将奥地利赶出邦联,投票结果是普鲁士的提议遭到否决,但这对奥地利来说无异于奇耻大辱。愤怒的奥地利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号召组织邦联军队讨伐普鲁士,结果得到邦联议会的通过,可见奥地利在德意志的影响力远远在普鲁士之上。
  普鲁士立刻发表声明,宣布邦联已经瓦解,呼吁各邦追随普鲁士组成新的德意志邦联。可惜响应者寥寥无几,萨克森、汉诺威、黑森等几个较大的邦国全都站在奥地利一边。
  6月15日普鲁士向萨克森、汉诺威、黑森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允许普军通过其领土,但遭到一致拒绝。6月15日普军攻入萨克森,次日攻入汉诺威和黑森。6月17日忍无可忍的奥地利向普鲁士宣战,次日普鲁士向奥地利宣战,20日意大利向奥地利宣战,普奥战争全面爆发。
  战事在三条战线上同时进行,北线是普鲁士对支持奥地利的诸小邦国,其中以汉诺威为主,但6月27日汉诺威军队的主力即被击败,汉诺威被迫投降,北方战事结束。西南战线的意大利对奥地利的战事前文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赘述,其实也不重要。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是普奥两军直接对阵的东南战线的主战场。

  俾斯麦对于这场由自己一手策划亲自发动的战争并无必胜的把握,他骑马站在山头亲自观注数十万人在脚下厮杀,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当时他感到好象在玩扑克牌,把不属于自己的一百万塔勒孤注一掷。甚至还有传说他随身携带了一瓶毒药,万一普军在这场“不得人心”的战争中失败他就不打算活下去了。
  7月3日普奥两军在波西米亚(注:今捷克境内)的萨多瓦村附近展开决战,奥军溃败,死伤及被俘四万余人,普军只损失了一万人。
  普鲁士全军上下群情振奋,在战前一再犹豫不决的普王威廉一世一扫往日的优柔寡断,慷慨激昂的谈论起“拿破仑式的凯旋进入维也纳(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44页)”(6)。当时全军上下都要求乘胜攻入维也纳,迫使奥地利多割地多赔款。只有俾斯麦仍然保持着他那铁一样的冷静,坚决反对攻入维也纳,并要求立即与奥地利签订宽大的和约。整个普鲁士只有俾斯麦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打这一仗,“我们应当履行的不是法官的职责,而是执行德国的政策;奥地利反对我们的斗争并不比我们反对奥地利的斗争更应受到惩罚;我们的任务是创造在普鲁士王国领导下的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或者为之开辟道路([德]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2卷,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6页)。”(7)

  日期:2016-02-02 09:25:38
  俾斯麦知道法国绝对不肯进一步削弱奥地利而坐视普鲁士的崛起,一旦战事蔓延则法国必定介入,届时普鲁士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而要完成德国的统一迟早必与法国一战,那时一个中立的奥地利对于普鲁士来说将是极为重要的。俾斯麦苦口婆心的劝说已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威廉一世和将军们,“假如奥地利遭受严重的损失,那么它可能成为法国或我们任何一个敌人的盟友(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45页)”(8), “尽可能防止给奥地利造成倍感受辱的回忆。普鲁士军队胜利地进入帝国首都,这当然会给我们的将士留下令人愉快的回忆;但从我们的政策来看这并无必要([德]俾斯麦:《思考与回忆:俾斯麦回忆录》第二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杨德友等译,2006,第33页)”(9),但“使奥地利的自尊心受损伤,……,而只会给我们以后的相互关系增添困难([德]俾斯麦:《思考与回忆:俾斯麦回忆录》第二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杨德友等译,2006,第33页)。”(10)

  但头脑简单的武夫们根本无法理解俾斯麦的深谋远虑,他们怒斥俾斯麦是在拱手让出“普鲁士的利剑所赢得的(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45页)”
  (11)东西,仍然坚持要攻入维也纳。对于执迷不悟的将军们俾斯麦怒喝道:“要是敌军放弃维也纳,向匈牙利撤退,我们是否还要去追击?我们一旦越过多瑙河……,就失去同后方的联系;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君十坦丁堡进军,建立一个新的拜占庭王国,让普鲁士听天由命([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148页)。(12)”

  俾斯麦的声色俱厉和和苦口婆心并没有说服威廉一世和他的将军们,几乎陷入绝望的俾斯麦提出如果不能按照他的要求停止进军并立即与奥地利签订宽大的和约他就辞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