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7节

作者: 苏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得知普军仅仅在七周内就彻底打败了奥军,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极为吃惊,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现在他不但不能从普奥的争斗中渔利,而且还将面对一个更为强大的普鲁士。为了避免奥地利进一步被削弱以便留下将来牵制普鲁士的棋子,拿破仑三世立即宣布调停普奥之争。
  奥地利随即宣布接受法国的调停,而普王威廉一世在俾斯麦以辞职相要挟下也不得不屈服, “在维也纳的大门前,我不得不痛心地在军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之后逆来顺受,接受一个耻辱的和平([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149页)”(13)。
  1866年8月23日按照俾斯麦提出的宽大条件,普鲁士与奥地利签订了《布拉格和约》。和约规定:第一,德意志联邦解散,建立“没有奥地利参加的新的德意志组织”;第二,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划归普鲁士;第三,南德意志各邦成为一个“独立的国际存在”;第四,奥地利赔偿普鲁士军费300万英镑,普鲁士军队在和约签订后三周内全部撤出奥地利。
  10月3日,意大利与奥地利签订《维也纳和约》,奥地利将威尼斯地区交给意大利。
  公平的说,对于奥地利这个战败国来说《布拉格和约》和《维也纳和约》是相当宽大的,除了威尼斯外奥地利没有割让领土,赔款的数目也不算大,300万英镑大概相当于现在的7亿美元。这就为以后奥地利在普法战争中保持中立奠定了基础,奥地利在德国统一后成为德国最坚定的盟友,俾斯麦的深谋远虑确实令人叹服。

  俾斯麦之所以处心积虑的发动这场战争不是想从奥地利身上获得领土和赔款,他的目标远远较此远大,他要的是统一德国。所以此战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把奥地利这个德意志大国的影响力在整个德意志的土地予以彻底的消除,搬开奥地利这个德国统一道路上的绊脚石,并且扩大普鲁士在德意志诸小邦中的影响力。他的政治目的已经达到,所以便戛然而止,决不允许所谓的胜利果实来妨碍他的政治目标。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俾斯麦始终把军事力量当做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加以运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使用军事力量的克制,使军事力量始终服从政治的需要而不是相反,就这一点来说俾斯麦远远比拿破仑高明。

  我们可以看到和约条款中有三条都是为了达到把奥地利的影响力从德意志地区的清除出去的目的,俾斯麦的目的完全达到了。普奥战后普鲁士吞并了在战时追随奥地利的汉诺威、黑森——卡塞尔、拿骚和法兰克福,使得普鲁士的领土连成一片。1867年7月由普鲁士控制下的北德意志联邦成立,包括了德意志北部地区的21个邦和3个自由市,其面积和人口占了整个德意志地区(不包括奥地利)的三分之二,德国在统一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普鲁士也开始了对南部德意志地区的渗透,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黑森——达姆施塔特和萨克森被迫与普鲁士结成关税同盟,在失去了奥地利的保护后这些邦国完全无法抵抗普鲁士的武力威胁,俾斯麦强迫他们签订条约,规定一旦发生对外战争他们的军队必须交由普鲁士指挥。

  1867年7月,就在北德意志联邦成立的几乎同时,这些条约正式公布。欧洲列强吃惊的发现南德各邦既不会回归奥地利的势力范围,也不会像拿破仑三世想象的那样成为普法之间的缓冲区,他们已经成为普鲁士统一德国的下一个目标。
  (1)[德] 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版,第191页
  (2)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2卷,第411页
  (3) [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130页

  (4) [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131页
  (5) [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139页
  (6) 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44页
  (7) [德]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2卷,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6页
  (8) 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45页
  (9) [德]俾斯麦:《思考与回忆:俾斯麦回忆录》第二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杨德友等译,2006,第33页
  (10) [德]俾斯麦:《思考与回忆:俾斯麦回忆录》第二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杨德友等译,2006,第33页

  (11) 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45页
  (12) [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148页
  (13) [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149页
  日期:2016-02-03 09:45:35
  第二篇 普奥战争中的技术因素
  普鲁士之所以能在整体实力弱于奥地利的情况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普军统帅老毛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如果我们更仔细的翻阅史料就会发现,他的运筹帷幄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对新的技术因素的更准确的运用。这些技术性的因素决定了他的排兵布阵,并且帮助他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普奥战争就其规模来说在人类的战争史上根本无足挂齿,仅仅是我们中国动辄动员数十万大军厮杀的战争就不可计数,但在改变战争形态和格局方面来说普奥战争却有着极为突出的地位。因为这是一场技术的较量,新的技术性因素的出现使得战争的格局彻底改变,整个人类不得不跟着普鲁士人学习怎样进行全新的战争了,否则奥地利的惨败就是下场。再反观我们中国的战争史,虽然是规模宏大,但却只能说是破烂壮阔,从秦汉到晚清的鸦片战争,战争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技术性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计,士兵手中的武器从大刀长矛再到长矛大刀。虽然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火药,让我们这些不长进没出息的后代子孙直到现在还拿这些老古董来撑门面,但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外国用火药制造子丨弹丨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所以说我们这些龙的传人实在是要发愤图强,以免愧对祖宗呢。

  在普法战争中出现的彻底改变此后战争形态格局的新的技术性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铁路,其次是后膛装填的撞针枪和电报。

  第一章  铁路
  在铁路出现之前军队的行军速度最快不超过每天三十公里,此处说的是普通的行军,而不是急行军。我们可以来做一个最简单的算术,一个普通人正常的步行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但这是在不负重且路面状况良好的条件下。但士兵需要进餐和休息,不可能长时间一直保持这个速度。而且我们知道,在战时士兵要背负大量的物资,除了武器还有粮食、饮用水及被褥等,一个普通士兵的负重在十多公斤左右。这还仅仅是单兵的负重,如果再考虑到随军的大炮、弹药、粮食等辎重,行军速度只会更慢。在公路出现之前绝大部分情况下行军路线的道路状况都是很差的,道路往往很窄,一旦下雨就会立刻变的极为泥泞,严重影响行军速度。如果再考虑到古代绝大部分河流上都没有桥梁,山脉都没有隧道,行军速度就更慢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