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26节

作者: 苏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3-04 14:21:13
  第二章 《俄德“再保险”条约》
  1879年9月,还在德奥两国正式签订同盟条约之前就得到消息的俄国便急急忙忙的派出特使萨布洛夫出访柏林,带去了沙皇的极大善意,“俄国愿意尊重奥匈帝国的领土完整和《柏林条约》所赋予它的权利(注:指奥匈取得原土耳其境内南部斯拉夫人为主的波黑地区的管辖权,这对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是一个重大打击);建议德俄订立一项双边安全协定,俄国在德法冲突时保持中立,德国在英俄冲突时保持中立并不使奥匈支持英国(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57页)。(1)”

  对于俄国人找上门要求与德国签订安全协定,并主动提出在德法冲突时保持中立,俾斯麦洋洋得意,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如今俄国人却自己送上门来了。为此俾斯麦曾忍不住夸耀说:“我对维也纳的政策已有了一张最好的回执,我知道一旦把奥国人拴住,俄国人就会回头(转引自[美]巴格丹萨里亚:《奥德的接近》,新泽西1976年版,第302页)”(2)。
  迫使俄国主动提出在德法冲突时保持中立实在是俾斯麦外交中最为精彩的一笔!虽然其实他有求于俄国远远超过俄国有求于他,但俾斯麦通过高明的外交手段逼着俄国人把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主动送上门来实在是令人叹服。
  俾斯麦之所能取得如此重大的外交胜利当然是因为他高超的外交手段,但高超外交手段的基础却是德国的超强实力,俄国知道自己打不过德国,所以才肯降尊纡贵的主动找上门。弱国的政治家是不能使用这种手段的。
  俾斯麦非常明确的知道自己之所以与奥匈结盟的两个目的:一是为了维持奥匈帝国不致崩溃以免拖累德国,二是利用奥匈与俄国在巴尔干的矛盾以奥匈为棋子向俄国施压,迫使俄国与德国结盟。所以在与俄国结盟后俾斯麦对于奥匈的支持反而变得非常克制了,严格遵循这两个目的履行自己的义务。虽然已与奥匈结盟,但这种结盟的性质是防御性的,也就是说俾斯麦在与奥匈结盟后反而不支持奥匈在巴尔干的扩张了,以免俄奥矛盾失控,自己被迫选择站队。他需要俄国继续留在巴尔干,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使英俄矛盾持续存在,俄国才会为了寻求德国的支持而与之结盟,从而彻底粉碎法俄结盟的基础。

  1887年6月,在俾斯麦一系列外交手腕的运作下俄德两国正式签订《俄德“再保险”条约》。条约规定:1、如果缔约国一方与第三大国处于战争状态,缔约国另一方应对前者保持善意中立,并应竭尽全力使冲突局部化。但此项规定不适用于俄国主动进攻奥匈及德国主动进攻法国的情况;2、德国承认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两国共同承诺保持巴尔干的领土现状;3、由于俄国在黑海沿岸防务空虚,俄德两国承诺维护封闭黑海海峡的原则,其目的在于防止英国海军通过黑海海峡威胁俄国南部。如果俄国夺取黑海海峡德国则保持善意中立;4、条约的有效期为三年。

  《俄德“再保险”条约》的签订使法国在进攻德国时无法得到俄国的帮助,此前《德奥同盟条约》的签订已经保证了德国东南方向的安全,此次俄德条约的签订使得德国整个东方都得到了安全保障,故称“再保险”条约。俄国事实上得到德国的保证,德奥不会主动进攻他,所以他也就没有必要再与法国结盟以招惹德国。通过再保险条约俄国也约束了德国主动进攻法国,俄国手中仍然保留了牵制德国最为重要的一枚棋子。

  通过与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俾斯麦终于使德国摆脱了法俄两面夹击德国的危险。但俾斯麦并不满足,他不但要彻底孤立法国还要继续遏制俄国以彻底打消俄国与法国结盟的企图。当然了,遏制俄国这种得罪人的事情俾斯麦并不愿意自己去做,他要唆使英国去做恶人,事情还要从普法战争讲起。
  1870年10月29日,俄国趁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之机向1856年《巴黎和约》的所有签字国发表了一份声明,宣布单方面废除黑海中立化的条款。俄国此举当然引发了英国的强烈不满,但维护《巴黎和约》的另一个最主要的国家——法国此时已经彻底战败,不可能再出兵以武力惩罚俄国的违约行为。而此时的俾斯麦为了防止法俄结盟所以竭力挑拨英俄关系,作为《巴黎和约》签字国之一的德国居然表示俄国要求取消“《巴黎和约》中最不能令人满意的条款(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2卷,第432页)(3)”是正当的,俾斯麦还要求举行一场国际会议重新商讨黑海海峡问题。1871年3月13日,英、法、俄、普、奥匈、土、意七国签订了《伦敦海峡公约》,宣布取消黑海中立化,恢复俄国在黑海的主权,俄国在黑海拥有部署任何规模舰队的权利,这事实上是承认了俄国单方面违反《巴黎和约》的行为。但《伦敦海峡公约》同时又再一次确认了1856年《巴黎和约》所规定的黑海海峡对一切外国军舰的封闭原则。俄国海军仍被限制在黑海,不能自由通过黑海海峡进入地中海。

  《伦敦海峡公约》是俄国外交的巨大胜利,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去的最重要的权利又都恢复了。《伦敦海峡公约》却是英国外交的失败,此时的英国失去了遏制俄国最重要的伙伴——法国,而俄国又得到德国的坚决支持。奥匈虽然想遏制俄国,但力量太弱。意大利和土耳其更弱,基本没有什么发言权。势单力孤的英国只好忍气吞声,被迫接受俄国的力量又回到黑海的现实,英俄矛盾更加尖锐,俄国不得不更深的依赖德国的支持,而巴尔干半岛再也不会有平静的时候了。

  (1)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57页
  (2)转引自[美]巴格丹萨里亚:《奥德的接近》,新泽西1976年版,第302页
  (3)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2卷,第432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