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25节

作者: 苏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时还是小军官的托尔斯泰也参加了惨烈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俄军的腐败和战争的残酷让他震惊,战事之余他写下了成名作《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他不写威武雄壮的队伍和由军乐旌旗前导的扬鞭跃马的将军,而是写“战争的真相——流血、痛苦和死亡”。
  1856年3月30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俄国、撒丁王国、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了《巴黎条约》,克里米亚战争正式结束。条约规定:  
  1、各国保证土耳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允许缔约国集体或单独的干涉土耳其内政;
  这一条完全是针对俄国的,阻止了俄国对土耳其的侵略。英国和奥地利都希望维持一个完整的土耳其,其他国家在土耳其并无重大利益。
  2、废除俄国对土耳其境内东正教徒的保护权。
  这是英国削弱俄国在巴尔干半岛影响力的举措,从此俄国再也不能以“东正教的保护者”自居,也无法以宗教问题为借口干涉土耳其的内政。

  3、黑海中立化,对各国商船开放,但却禁止任何国家的军舰通行;只要土耳其处在和平时期,就不准任何外国军舰进入黑海海峡。
  但除了俄国还有谁的军舰要去黑海呢?还有谁的军舰要通过黑海海峡呢?这一条也给英国武力干涉俄国夺取黑海海峡的企图保留了借口,只要土耳其不处在和平时期英国的舰队就可以应土耳其的邀请进驻海峡。
  4、英法则同意将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占领的领土全部归还俄国。
  通过《巴黎条约》俄国在土耳其的优势完全被清除,俄国南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完全向英法舰队敞开。俄国专制统治的腐朽无能暴露无遗,当时在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无奈的对太子说:“我看,在全俄罗斯大概只有你和我不偷。”《巴黎条约》及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对俄国是一个重大打击,英俄矛盾加剧,俄国对此耿耿于怀,处心积虑要废除《巴黎条约》。这就为以后俾斯麦利用英国打压俄国奠定了基础。遭此沉重打击俄国的嚣张气焰收敛了不少,欧洲宪兵的风光不再,对于国际事务基本都低调处理,巴尔干半岛也因此难得的平静了20年。

  法国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但战争的胜利却使拿破仑三世赢得了巨大的威望,使他的权力得以巩固。随着俄国的战败其在镇压1848年革命期间获得的“欧洲宪兵”的地位也随风而去,法国重新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拿破仑三世的野心更加膨胀,自以为距离叔父拿破仑已经不远,遂穷兵黩武四处征战,不但伙同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居然还派出大军横跨大西洋远征墨西哥,直到俾斯麦在1870年将他一棍敲翻。

  英国是此次战争中收获最大的,打败了俄国,遏制了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保证了黑海海峡的安全,确保了英印贸易线路的安全。
  奥地利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却也起了一点点的作用。流入黑海的多瑙河是奥地利的一条重要出海通道,而多瑙河入海口一带的两个公国属于土耳其。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初期就占领了这两个公国,这让奥地利十分不满。1854年6月3日奥地利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军撤出多瑙河两公国。虽然俄国对奥地利的忘恩负义(注:俄国帮助奥地利镇压了1848年革命)愤恨之极,但俄军应付英法和土耳其已是捉襟见肘,实在是没有力量再对奥地利开战,不得不接受了奥地利的最后通牒,从多瑙河两公国撤军,奥军随即占领了这两个公国。1855年9月8日奥地利在塞瓦斯托波尔已经陷落,俄军必败的情况下又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成了迫使俄国求和的最后一根稻草。奥地利实际就没有参加战争,只是凭空讹诈了俄国一番。在此期间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正忙着迎娶巴伐利亚的茜茜公主,享受婚后短暂的甜蜜生活,心思根本就没在战争上。但也正因为如此战后法俄都不愿意奥地利继续占领多瑙河两公国,奥地利被迫撤军。1859年这两个公国合并,组成自治的罗马尼亚,土耳其只保留名义上的宗主权。

  土耳其通过这场战争成功的把自己与俄国的争端国际化,使自己受到列强的保护,并遏制了俄国的野心,大大的改善了自身的国际环境,为土耳其赢得了极为难得的20年的和平。但可惜的土耳其却没有利用这段极为宝贵的时间进行改革增进国力,反而更加腐败,国事遂终于不可收拾。
  (1)转引自[苏]弗·彼·波将金:《外交史》第1卷(下),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823页
  (2)转引自[英]威廉·爱德华:《英国对外政策史(1815—1933)》,第43页
  日期:2016-03-03 15:15:50
  第六篇  俾斯麦时代
  第一章 与奥匈帝国结盟
  普法战争后俾斯麦外交工作的重心就是孤立法国,尤其是要防止法国与俄国结盟。对于奥匈帝国俾斯麦倒并不担心,因为奥匈帝国早已腐朽,并没有力量威胁德国的安全。而且由于奥匈的实力弱于俄国,随着奥匈与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奥匈还急需德国的帮助。
  俾斯麦之所以愿意与奥匈结盟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要维持住奥匈帝国以避免奥匈崩溃后给德国带来的麻烦。
  此时的奥匈帝国已是摇摇欲坠,如果没有德国的强力支持帝国很可能随时就会崩溃。一旦奥匈崩溃在民族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下就必然会带来奥匈境内德意志人地区并入德国的问题,这让俾斯麦非常担忧。
  因为德国实行的是联邦制,普鲁士以一强独大的实力才取得了在帝国境内的统治权。而主要居住在如今奥地利地区的德意志人大约有九百万,再加上与他们杂居的少数民族共有一千五百万人,普鲁士的人口是两千万。如果这一千五百万人也以邦国的形式并入德意志帝国,则必然会严重冲击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的领导地位,给德国的内政带来混乱。
  其次,生活在奥匈帝国境内的德意志人信仰的是天主教,德国普遍信仰新教,分离倾向最严重的南德诸邦也信仰天主教。仅仅是为了对付信仰天主教的南德意志诸邦俾斯麦就不惜大动干戈发动“文化斗争”,结果仍然遭到失败。曾任德国首相的毕洛夫就非常担心奥匈帝国一旦崩溃,其德语地区(绝大多数是天主教徒)并入德国将造成严重后果,“我们将因此增加1500万天主教徒,新教徒将由此成为少数……这将导致德意志帝国分崩离析(徐弃郁:《脆弱的崛起》,新华出版社,2014,第6页)”(1)。

  正是出于以上两点的考虑俾斯麦在统一德国的时候选择的是“小德意志”方案,而排除了把奥地利包括在内的“大德意志”方案。所以就民族而言俾斯麦并没有完成德国的最后统一,真正完成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是希特勒。他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最终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第三,奥匈帝国崩溃后其境内斯拉夫人居住的大片地区必将最终被俄国吞并,德国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更为强大的俄国,这是俾斯麦绝不愿意看到的。俾斯麦的这一担忧在二战后果然变成事实,弱小的东欧各民族根本无力抵挡俄国的吞并。

  出于德国自身利益的考虑俾斯麦决定与奥匈帝国结盟,以维持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
  就外交而言与奥匈结盟的最终目的是迫使俄国主动与德国结盟。为达此目的俾斯麦积极支持奥匈与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1879年10月德奥两国正式签订《德奥同盟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任何一方遭到俄国进攻,两缔约国应以全部军事力量实行互助。
  《德奥同盟条约》的签订使得法奥结盟成为不可能,德国在东南方向的安全得以保证。在得到德国的支持后奥匈的实力大增,俄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压力。为了争夺黑海海峡及巴尔干半岛,俄国已经与英国交恶,与土耳其长期保持战争状态,并与奥匈展开激烈争夺,如果德国再坚定的支持奥匈则俄国将陷入孤立。在德奥同盟的巨大压力下俄国被迫主动要求与德国改善关系,以削弱德国给予奥匈的支持,维护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

  但俄国人为什么不以与法国结盟来反制德国呢?这不正是俾斯麦所最担心的吗?对此俾斯麦早已安排妥当,1879年9月当德奥同盟的谈判还正在进行的时候俾斯麦即向英国发出了反俄结盟的建议。英国当时正在阿富汗与俄国展开激烈的争夺,对于俾斯麦的建议非常热情,答应在德奥对俄的战争中将使法国“保持沉默”( [英]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沈苏儒译,第298页)(2)。这就使俄国企图与法国结盟反制德奥变得不可能,俄国只能向德国低头,否则就将面对彻底被孤立的结局。但其实俾斯麦与英国结盟的建议只是迫使俄国低头的手段,俾斯麦知道英国一向执行的是大陆均势政策,是不可能真正与德国结盟的,所以在迫使俄国低头后他就再也不理睬英国了。

  (1)徐弃郁:《脆弱的崛起》,新华出版社,2014,第6页
  (2) [英]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沈苏儒译,第298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